文化思考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宋元玩具(3)      伊永文 Yi Yongwen

  時,席面中間要放上“象生纏糖”,這種糖食品實際是一種賞食兼備的玩具。它是用白糖、白芝麻相和,用火煎熬,傾入到木模印內,待涼後,與果實相似。白糖化後,用木印澆成,再用芝麻二合纏糖。“象生”,則是像生物的形狀的意思,“象”諧作“像”。木印,用木刻成物狀,成為模範。如獅仙糖,是用糖印做騎獅子的仙人形象,也有用糖印做樓觀、僧佛形象的。有這樣的食品玩具,既可大開胃口,又可一飽眼福。
  宋元玩具第三個特點是新奇玩具不斷涌現。像衆所熟知的走馬燈,是世界上第一種利用熱力發動燃氣輪的原理製作出來的玩具。瀋括《夢溪筆談》還記:世人以竹木牙骨之類為“叫子”,放在人的喉嚨裏吹,能作人言,喚作“顙叫子”。《水滸傳》中就有這麽一位“鐵叫子”樂和,他的專長就是唱麯,想是也用“叫子”,否則就不會有“鐵叫子”的綽號。由此也可見“叫子”這種玩具的普及。
  有的人則追求玩具的極緻。《夷堅志》就記道:有一高一尺五寸,闊二尺五寸的象棋桌,中可貯棋盒,四周有欄,沉香木的棋面,界綫均是牙柵,外面是用烏木、花梨木、檀木數匝緣飾,用來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而浪頭填以銀,芬香襲人。
  不獨棋桌如此新穎,人們玩的棋也不斷推陳出新,像宋元“馬棋”。它的雛型原是一種一將十馬的“關西馬”,一種一將二十四馬的“依經馬”。這兩種“馬棋”流傳很久,各有圖經,行移賞罰,互有異同。宣和年間,人們采兩種“馬棋”之長,定名為“宣和馬”。到了南宋,這種“馬棋”已“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十分完備了。它在“打馬圖”上,“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莫悟井塹之墜”,頗有趣味,很受宋元市民的歡迎。
  更為獨特的是,在《水滸傳》中描寫了這樣一個場
  面:宋江與盧俊義等騎馬行進在東京城裏,“衹見街市上一個漢子,手裏拿着一件東西,兩條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牽動,那物便響”。宋江不識,一問纔知這種玩具叫“鬍敲”,實際上就是“扯鈴”。“巧棒”就是耍弄扯鈴的短棒,“小索”就是兩根短棒間的短繩,宋江看到的是一種“雙頭扯鈴”。
  據專傢研究,它的製作是一個中間細的短木軸,軸兩頭各有一個兩頭封閉的短竹筒,竹筒短而大,周圍開着口,轉動時會發出聲音。耍弄扯鈴的工具是有短繩相連的兩根竹棒,用短繩支持扯鈴軸,然後扯動竹棒,扯鈴在繩上是對稱的,不但能平衡而且由繩的扯動而轉起來,也就是把它“抖”起來了。這是利用陀蠃裝在平衡環架上旋轉的獨特性能而發明的玩具。
  儘管《水滸傳》是小說,但從宋代機械製造水平來看,製造這樣的適宜大衆玩耍的玩具,並把它推嚮市場,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從宋元製作機械木偶的水平還可互證,其水平是相當高的。李嵩《骷髏幻戲圖》可以證明:一大骷髏以數絲懸吊一小骷髏的懸絲骷髏,引逗小孩兒玩,骷髏關節十分復雜,絲綫有十餘條。元代姬翼詩云:造物兒童作劇狂,懸絲傀儡戲當場。
  般神弄鬼翻騰用,走骨行屍晝夜忙。
  通過此詩可知,懸絲木偶將元代兒童吸引得如癡如醉,同時也折射出了宋元玩具製作的新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絶技(1)絶技(2)絶技(3)伎巧(1)
伎巧(2)宋元玩具(1)宋元玩具(2)宋元玩具(3)
李開先與笑話(1)李開先與笑話(2)李開先與笑話(3)明清象聲(1)
明清象聲(2)明清象聲(3)高爾夫球源何在(1)高爾夫球源何在(2)
高爾夫球源何在(3)高爾夫球源何在(4)“葉子戲”的演變(1)“葉子戲”的演變(2)
“葉子戲”的演變((3)“漢文化圈”的交流(1)“漢文化圈”的交流(2)“漢文化圈”的交流(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