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論語》今註逐個捉(6)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那麽,其他人解讀《論語》時,難道就沒有註意到它這種上下文緊密聯繫的特點嗎?並不是這樣。
  楊伯峻和錢穆在解釋“論語”的命名時,都指出了《論語》經過精心“編輯”這一重要事實。楊伯俊的《論語譯註·導言》,對“論語”的命名有兩點結論:一是“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二是“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後來別人給它的。錢穆在《論語新解》中也認為:《論語》的“論”,是討論編次;《論語》的“語”,是“談說”的意思,同於《國語》、《傢語》一類。也就是說,他們都知道《論語》是經過孔子的弟子精心編纂的,而絶對不是簡單的湊合。所以各條語錄之間,肯定是相互聯繫,互為一體且不可分割的。
  此外,南懷瑾在《論語別裁》正式解讀經文之前,說了這樣一段話:“在我認為《論語》是不可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們手裏的書中,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了,後來成為一條一條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為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是如此。”可見他已經註意到《論語》的編輯特點,隱約感到《論語》的每一篇其實都是一篇邏輯通順的文章,而整部《論語》的二十篇,也同樣是構思嚴謹、嚴密的一篇宏論。但遺憾的是,他在具體講解經文時,又放棄了上下文相聯繫來發揮經意的正確方向。
  那麽,為什麽他們在感到《論語》編輯的嚴密性之後,還會放棄這種整體性考慮的方向呢?我憑着撰寫《隱藏的論語》書稿的親身感受,覺得他們放棄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這兩個原因,也是以上所評述的《論語》今註的另外兩個共同缺憾。
  第一個原因,是不知如何下手去研究《論語》的中心思想。《論語》有篇題,可這個篇題是以第一段語錄的開頭幾個字為題目的,表面看不出有什麽深刻的寓意。而各篇正文中,也基本上都是孔子的語錄,偶有歸納性的文字,它所涉的話題龐雜,邏輯思維跳躍性很大,從文句的表面意思上看也並無明顯的規律可循。
  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大傢不自覺地被“註疏格式化”了。從古至今,註解《論語》都分原文、註解、個人發揮等幾個版塊,大傢不自覺地形成了習慣,上來就是這個樣子,直接奔嚮《論語》每一條語錄的細節中去了,忘了先宏觀地考察編輯者按這樣的順序、邏輯去編排的原因,及考察每章語錄是否另有潛含的深意。
  所以,我在寫《隱藏的論語》的時候,大概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不寫一個字,專看每一篇的宏觀結構,潛心思考每一條語錄所具備的深刻內涵,謹慎論證它所在的位置究竟能對篇題起到什麽樣的闡述作用。這樣我就先得到每一篇大致的中心思想,再將這二十篇的中心思想羅列出來,考察篇與篇的內在關聯、說理的邏輯順序和脈絡,並分析它們分屬於孔子思想的哪一部分。就這樣,一幅“燕鵲圖”就誕生了。所以,我是先發現《論語》的“燕鵲圖”式結構,而後寫成《隱藏的論語》的。之後,大概是完成《隱藏的論語》初稿的大約兩個月後,我又因一個偶然的機緣,徹底破解了《論語》二十篇之所以按現在的順序編纂的原因。欣喜之際,幾欲垂淚!這一連串的突破,使我深感《論語》編輯者的良苦用心,深感《論語》內涵之精深不可窮盡,也更堅信讀《論語》的方法,必須要將整部書、每一篇通篇予以考慮,繼而結合每一條語錄的上下文結構、說理邏輯去理解,纔不致偏差。應該說,拙著《隱藏的論語》的最大特點,就在解讀方法上的“論”與“語”並重,這是前人所從未有過的,希望大傢能通過這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於《論語》中獲得更多啓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