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人史綱 》
六 地理區域
柏楊 Bai Yang
每個國傢對自己的國土,都有歷史纍積下來的識別,也就是習慣上的稱謂。原則上依據自然山川和人文狀況,但主要的還是依據歷史發展的軌跡。所以地區的區分,並不一定完全合理,更沒有明確的界限。中國亦然。我們必須把它一一介紹明白,然後在敘述歷史活動時,纔不致被這種不規則的地理區域所混淆。
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有下列九個地理區域:
一河西走廊(甘肅中西部)
二西域(新疆)
三河套(內蒙古伊剋昭盟)
四塞北(內蒙古中部)
五漠北(外蒙古)
六東北(遼寧、吉林、黑竜江三省,及內蒙古東二盟)
七雲貴高原(雲南、貴州)
八青藏高原(世界屋頂)
九中國本部
分別予以說明: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的中西部,北面是瀚海沙漠群西端的諸小沙漠和一連串較小的被稱為“北山”的山係,南面是我們所介紹過的祁連山脈,也被稱為“南山”。這個走廊從天山東端起,斜嚮東南,直到中國西部城市蘭州,長達一千一百公裏,但最窄狹的腰部寬度衹一百公裏。如同一條匹練,把一連串寶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大城,聯綴在一起,是古中國通往西方諸國唯一的國際道路。第七第人世紀時,沃野相接,被形容為“塞外江南”。可是後來論人吐蕃王國和回紇汗國潰散後的零星部落之手,遂變成一個荒涼貧苦地帶。直到二十世紀,交通道路和水利工程復建,這個殘破的匹練纔再度發出亮光。
西域,指現在的新疆和中亞的東部,以及剋什米爾地區。但大多數情形下,衹指新疆。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三條高入雲霄的巨大山脈,成一個“三”字形,夾着兩塊巨大的準噶爾盆地和塔裏木盆地。紀元前二世紀張騫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僅塔裏木盆地塔剋拉瑪幹沙漠四周就有三十六個獨立王國。七世紀一度被中國並入版圖,設立一百多個州。但到了八世紀,卻被吐蕃王國奪去。一千年之後的十八世紀,纔再回到中國版圖,命名為新疆,成為中國最大的一行政區域。
河套,即黃河“幾”字地區。黃河穿過全國中心蘭州後折嚮北流,流到陰山山脈之下,一連作兩個九十度的劇烈轉彎,好像天神拋的繩索恰恰套住鄂爾多斯高原跟它上面的鄂爾多斯沙漠。這一帶應該是貧瘠的,但因黃河跟陰山之間有完備的灌溉係統,所以人煙稠密,農産豐富。一個古老的諺語說:“黃河百害,唯利一套。”二十世紀後,工業發達,使本區達到連夢都夢不到的繁榮。
塞北,塞,指要塞,萬裏長城當然是最大的要塞。所以“塞北”即指萬裏長城以北,也稱“塞外”(歷史上卻沒有“塞南”“塞內”的相對稱謂)。廣義的塞北包括“漠北”,即包括從萬裏長城直到貝加爾湖的內外蒙古全部地區。狹義的塞北則衹到外蒙古邊境,所以也稱為“漠南”——瀚海沙漠群南部之意,也就是十七世紀之後的內蒙古中部的範圍。本區跟中國本部雖衹隔一綫萬裏長城,但氣候和地理環境以及人文反應,都大不相同。塞北比較寒冷,缺雨而多風沙,衹有少數沙漠的間隙地帶,纔有辛苦開闢的農田和作為沙漠港口的城市。塞北是中國歷史上産生外患最多的地區,除八世紀吐蕃王國和十九世紀之後西洋海上諸國外,中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對外戰爭,都是抵禦來自塞北的侵略。數不勝數的遊牧民族,從塞北沙漠排山倒海般地涌出鐵蹄,這跟羅馬帝國的命運一樣,但羅馬人缺少中華人的數量和中華人所具有的彈性。
漠北,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貝加爾湖,是北方遊牧民族嚮中國發動侵略的根據地。哈爾和林就是匈奴汗國的王庭所在,回紇汗國曾修築城垣,後來成為蒙古帝國早期的首都。中國對侵略者反擊時,遠征軍必須作艱苦地深入,穿越瀚海沙漠群,才能打擊到侵略者的心髒。如果僅衹在塞北地區取得勝利,衹不過是一種假象。遠征軍一旦撤退,遊牧民族的力量就會立刻再度集結。這是中國所感受的最大的威脅。漠北跟中國合而為一時,中華人才有安全;跟中國分離時,中華人不能安枕。
東北,也稱遼東、滿洲。因位於萬裏長城起點山海關之北,所以也稱關外,而稱山海關以南的中國本部為關內。東北是中國最寒冷的地區,大興安嶺下的免渡河曾出現過使人失色的攝氏零下五十點零二度的氣溫。本區擁有兩個大的水係跟兩個大的平原,即鬆花江平原和遼河平原。土壤肥沃,僅把泥土運到關內,就是上等肥料。紀元前十二世紀時,鬆花江畔有一個肅慎部落,曾派人千裏迢迢前來中國朝貢。以後在這個古部落故土上,出現過很多獨立王國。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王國,也曾侵占過遼東半島。七世紀末期崛起的渤海王國,更一度成為東北地區的強權。後來成為女真人的根據地,先後建立了強大的金帝國和加倍強大的清帝國。二十世紀初,日本還在此製造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帝國。說明這個地區跟巴蜀地區一樣,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和軍事單元,具有獨立防禦和獨立進攻的能力。
雲貴高原,包括雲南和貴州二省,是由無數大山,無數急湍河流和無數險峻深𠔌所構成的廣大高原。雲南地區的山脈,大都由北嚮南的密密排列,像一道又一道的巨墻,緊夾着翻騰而下的咆哮河川。貴州地區則萬山交錯,難得看見稍大一點的平坦地面,有三句諺語可說明貴州在古中國微不足道的可憐地位:“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裏平,人無三兩銀。”雲南的氣候較為適宜,但交通之不便,比貴州的“地無三裏平”更為嚴重,直綫距離衹一日的路程,因必須翻山涉𠔌的緣故,常要三日四日才能到達。如昆明距大理二百五十公裏,步行要走十四日。大理距騰衝一百九十公裏,步行要走十五日。這種睏難的交通情況和阻塞的地勢,是雲貴高原重大的特徵。另一個特徵是人種復雜,貴州叢山是苗民族的根據地,其他地區則星棋羅布着傣人、水人、侗人、布依人、土傢人、仡佬人等等。中華人對這些少數民族十分陌生,對被稱為“瘴氣”的空氣污染,和各種蠻荒地區所有的傳染病,又深懷恐懼,所以在十九世紀之前,一直把本區當作遍地都是毒蟲的穴窟,堅信每一位漂亮的苗族女郎,都會一種神秘的“下蠱”邪術(沒有人知道“蠱”是什麽,據說可藉飲食鑽到肚子裏,定時發作),能使欺騙她愛情的中華族薄幸男子毒發不治。於是大傢認為十人到此,至少有九人會不幸死亡。連被派到這裏充當官員的中華人,也都像綁赴刑場一樣的悲哀。二十世紀後,鐵路公路和重工業,以雷霆萬鈞的力量進入本區,一切都發生奇異的改變,成為一個嶄新的現代化世界。
青藏高原,即吐蕃王國故地,亦即我們前面所介紹的世界屋脊,藏民族古老的生存空間。吐蕃於十四世紀稱烏斯藏,十七世紀稱圖伯特,又稱西藏。我們不知道它為什麽如此不斷改變稱謂,也不知道這些稱謂的意義。因為它是世界屋脊的緣故,所以空氣稀薄而寒冷,夏天仍需穿着棉衣。山上遍是千年以上的積雪,地面遍是無法流到海洋裏的短促河流所造成的內陸湖沼。藏民族七世紀時,曾在這裏建立強大的吐蕃王國,徵服西域,重創中國,跟嚮東擴張的阿拉伯帝國不斷戰爭而且獲勝。王國因內戰瓦解後,再不能復興,人口也急劇減少。到了十九世紀,二百三十萬平方公裏廣大的吐蕃王國故地上,藏人衹剩下二百萬人,而且繼續減少。二十世紀後,藏人的覺醒和漢人大量的移民,本區纔獲得新生力量。
中國本部,即中國最初的疆土,猶如英國最初的英格蘭,美國最初的十三州。中國第一個王朝——黃帝王朝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建立時,位於黃河中遊跟支流的汾水下遊,面積大概衹有二萬或三萬平方公裏。經過不斷地開拓,到了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贏政大帝徵服了林立的獨立王國,又嚮北嚮南,作劇烈地擴張,國土遂膨脹到三百萬平方公裏,北到萬裏長城,南到南中國海,西到黃河南岸的蘭州,東到東中國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此即我們所稱的中國本部,不過有時候也包括河套和河西走廊,有時候也包括雲貴兩省和海南島,有時候也包括臺灣島。
中國本部復分為下列七個小區:
一中原
二河東
三關中
四隴西
五江淮
六巴蜀
七江南
中原,就是現代所稱的華北大平原,北到長城,南到淮河,西到函𠔌關,東到東中國海。其中黃河以北稱為“河北”、“河朔”;黃河以南稱為“河南”、“河灌”(河北、河南是地理區域,不同於行政區域的河北省和河南省)。全區因位於函𠔌關以東、所以四世紀時稱為“關東”。又因位於崤山之東,所以紀元前四世紀到紀元後三世紀之間,也稱為“山東”(不同於行政區域的山東省)。因為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發展核心,所以也是中國歷史的心髒地帶,最大的特徵是一望無際的肥沃平野。中國本部是中國歷史舞臺的重心,中原則又是中國本部的重心,中國的歷史絶大部分在此演出。
河東,位於太行山脈跟黃河之間,因在黃河之東,所以稱為“河東”。但它同時也在太行山脈之西,所以十四世紀後,改稱為“山西”。它自成一個戰鬥單元,構成對河北、關中最大的威脅,中國古代很多王朝都建都於此,或在此崛起。
關中,指秦嶺山脈以北和萬裏長城以南地區,因古都西安位於群關之中而得名。東有函𠔌關,西有蕭關,南有大散關、武關,北有金鎖關、秦關。紀元前三世紀之前,已相當富庶,建都在鹹陽(陝西鹹陽)的秦王國,嚮外不斷侵略。身為東方緊鄰,建都在最古老的古都新鄭的韓王國,無法抵抗,於是想出一個任何有大腦的人都想不出的奇異辦法,派遣了一位卓越的水利工程師去教秦王國開築灌溉係統。認為如此就使秦王國民疲財盡和專心內部事務,不再嚮外擴張。這跟現在幫助敵人製造原子彈,以期他國庫空虛,不再嚮外擴張同樣的駭人聽聞。在工程進行途中,秦王國發現了這個陰謀,但也立刻領悟到,這個陰謀太可愛了,對韓王國不過延長數年壽命;而對秦王國,卻可享萬世利益。從此關中更加繁榮,甲於全國達一千年之久,九世紀時纔毀於吐蕃王國的入侵。直到二十世紀,大量的水利工程和大量的工業建設投入,關中纔恢復它昔日的重要地位。
世界上竟然有韓王國那種政治傢,用增強敵人戰力的手段,來換取暫時的苟安,而自己卻沒有把握時間,振作圖強。歷史上很多重大决定,似乎不能以正常的理智去瞭解,此不過一例。
隴西,指河西走廊跟關中之間地區,東是隴山,西是黃河南岸的蘭州,也就是現在甘肅的東部和寧夏。萬山起伏,跟關中、河東(山西),共同組成黃土高原。這裏是歷史上羌民族和氐民族主要根據地之一,也是關中的屏障,一旦被西方蠻族攻陷,關中便會一夕數驚。
江淮,指長江跟淮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是一個小小的和最平坦的原野,事實上屬於華北大平原的延伸。統一時代它是糧食倉庫,分裂時代它是拉鋸戰的戰場,若幹决定性的戰役和著名的戰役,都在本區發生。
巴蜀,即現在的四川省所在的四川盆地。巴,巴國,今重慶;蜀,蜀國,今成都。本區四面都是高山,當中是一塊廣達二十萬平方公裏的巨大盆地,衹有長江一綫跟東方相連,但長江在本區跟東方地區交界之處,擁有二百零四公裏長的三峽——三個險惡萬狀,窄狹如綫的峽𠔌,山高水急,航行極度危險。全區面積有三十萬平方公裏,跟日本大小略等。所以命名為四川的緣故,因它擁有四條註入長江的重要河川:嘉陵江、沱江、岷江、烏江。巴蜀本是一個蠻荒窮苦的地區,紀元前三世紀時,秦王國所任命的蜀郡郡長(郡守)李冰跟他的兒子李二郎,是兩位創造奇跡的偉大水利專傢,他們修築河渠,築壩引水,本區遂兩千餘年沒有水患,成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李冰父子逝世後,巴蜀人民堅信他們已升天成神,所以為他們建立廟宇,世世焚香膜拜。李冰父子所建的工程中,最有名的是都江堰——位於都江堰市的巨大水壩,保持到二十世紀的今天,仍完整無缺。使巴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以及地理形勢上,都成為具有雄厚實力的獨立單元。諺語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每當改朝換代或分裂時代,巴蜀即成為野心傢的樂園、從紀元開始之後計算,在這裏已産生過七個短命帝國,和更多的半獨立性的政治割據局面。二十世紀後,工業興起,礦山開發,更使本區如虎添翼,成為現代中國的鑽石地區。
江南,指長江以南和越南北部地區,也稱“華南”或“南中國”。三世紀之前,這裏還是一片蠻荒。四世紀大分裂時代,中華民族從中原南遷,定居在五嶺山脈周圍,因為是僑居身份,所以稱為“客傢人”,他們的後裔仍操着三世紀中原的古中國言語,可能是中華民族中血統最純的一支。九世紀時,軍閥混戰,中華民族第二次南遷。十二世紀時,金帝國席捲中原,中華民族第三次南遷。江南遂逐漸開發,成為中國水利最完善的稻米區和最富庶的農業社會。以致中華人在習慣上,對任何富庶地區,都稱之為第二江南。本區的東北角落,即太湖附近,因位於長江東南,在三世紀之前,稱為“江東”。本區最南沿海地帶,因位於五嶺山脈之南,所以一嚮也稱為“嶺南”,當然包括海南島在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 | 第一章歷史舞臺 | 一 空中·馬上 | 二 河流·湖泊 | 三 山 | 四 沙漠·萬裏長城 | 五 城市 | 六 地理區域 | 七 演員 | 第二章神話時代 | 一 開天闢地 | 二 五氏 | 三 東西方世界 | 第三章 傳說時代 | 一 黃帝王朝 | 二 姬軒轅 |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 | 四 東西方世界 |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 | 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 | 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 | 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