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守望的距離   》 第8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      周國平 Zhou Guoping

  愛默生贊賞兒童身上那種不怕沒得飯吃、說話做事從不半點隨人的王公貴人派頭。一到成年,人就註重別人的觀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個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後,又會反璞歸真,重獲一顆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會的成規習見,把它們揚棄了。
  五
  還有一點餘興,也一並寫下。有句成語叫大智若愚。人類精神的這種逆反形式很值得研究一番。我還可以舉出大善若惡,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嚴肅若輕浮。在愛默生的書裏,我也找到了若幹印證。
  悲劇是深刻的,領悟悲劇也須有深刻的心靈。"性情淺薄的人遇到不幸,他的感情僅衹是演說式的做作。"然而這不是悲劇。人生的險難關頭最能檢驗一個人的靈魂深淺。有的人一生接連遭到不幸,卻未嘗體驗過真正的悲劇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風順的人也可能經歷巨大的內心悲劇。一切高貴的情感都羞於表白,一切深刻的體驗都拙於言辭。大悲者會以笑謔嘲弄命運,以歡容掩飾哀傷。醜角也許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愛默生舉了一個例子:正當喜劇演員卡裏尼使整個那不勒斯城的人都笑斷肚腸的時候,有一個病人去找城裏的一個醫生,治療他致命的憂鬱癥。醫生勸他到戲院去看卡裏尼的演出,他回答:"我就是卡裏尼。"
  與此相類似,最高的嚴肅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臘人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愛默生引用普魯塔剋的話說:"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別人嚴肅認真地做的事,這是最高的智慧。"正經不是嚴肅,就像教條不是真理一樣。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來增添它的權威。在那些一本正經的人中間,你幾乎找不到一個嚴肅思考過人生的人。不,他們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權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嚴肅思考過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寬容,願意用一個玩笑替受窘的對手解圍,給正經的論敵一個教訓。他以詼諧的口吻談說真理,仿佛故意要減弱他的發現的重要性,以便衹讓它進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尤其是在信仰崩潰的時代,那些佯癲裝瘋的狂人倒是一些太嚴肅地對待其信仰的人。魯迅深知此中之理,說嵇康、阮籍表面上毀壞禮教,實則倒是太相信禮教,因為不滿意當權者利用和褻瀆禮教,纔以反禮教的過激行為發泄內心憤想。其實,在任何信仰體製之下,多數人並非真有信仰,衹是做出相信的樣子罷了。於是過分認真的人就起而論究是非,闡釋信仰之真諦,結果被視為異端。一部基督教史就是沒有信仰的人以維護信仰之名把有信仰的人當作邪教徒燒死的歷史。殉道者多半死於同志之手而非敵人之手。所以,愛默生說,偉大的有信仰的人永遠被視為異教徒,終於被迫以一連串的懷疑論來表現他的信念。懷疑論實在是過於認真看待信仰或知識的結果。蘇格拉底為了弄明智慧的實質,遍訪雅典城裏號稱有智慧的人,結果發現他們衹是在那裏盲目自信,其實並無智慧。他到頭來認為自己仍然不知智慧為何物,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哲學史上的懷疑論者大抵都是太認真地要追究人類認識的可靠性,結果反而疑團叢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第3節:幸福的悖論1
第4節:幸福的悖論2第5節:幸福的悖論3第6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
第7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第8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第9節:自我二重奏1
第10節:自我二重奏2第11節:自我二重奏3第12節:失去的歲月1
第13節:失去的歲月2第14節:探究存在之謎1第15節:探究存在之謎2
第16節:永遠未完成第17節:悲觀·執著·超脫1第18節:悲觀·執著·超脫2
第19節:悲觀·執著·超脫3第20節:有意義的徒勞1第21節:有意義的徒勞2
第22節:有意義的徒勞3第23節:有意義的徒勞4第24節:有意義的徒勞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