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楞嚴大義今釋   》 第六章修習佛法的程序與方法      南懷瑾 Na Huaijin

  學佛修行入門的基本戒行
  阿難隨又起立請問說:“ 我常聽佛說: ‘自末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意思是說自己並未度脫苦海。要發心先度他人的人,這就是菩薩心腸的發心。如果自己已經證得本性,圓滿解脫以後,再依照自己所證的,使別人亦得證自性正覺,那就是等於佛來應化世間。我現在雖然還沒有得度,但是要發願去度末劫時期的衆生。將來的人們,距離佛在世的時期漸遠,必定會有很多的邪師外道說法。如何纔可以使他們攝伏妄心,證得真實佛境界的三昧?怎樣纔可以建立一個安心修道的場所,遠離一切的魔事。使他們對於要求悟得正覺的真心,永遠不會退轉呢?”
  佛說:“ 你不是經常聽我講 說修行所依持的戒律嗎?我常說修行的入門基本要點,有三個决定不易的程序:首先要守戒。因戒可以生定。因定可以發慧。這是達成無漏果位的三無漏學。何以稱攝伏妄心為戒呢? 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六道衆生,(天、人、魔.畜生、餓鬼、地獄)他們的心裏根本沒有淫根,自然就不跟着生死之流去連續不斷地輪轉。你要修習定慧等持的正三昧,本來是要求出離塵勞煩惱。如果淫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離塵勞之纍。即使有很淵博的世間知識,或者得到少許的禪定境界,如果不斷淫根,必定墮落在魔道之中,與群魔為伍。他們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稱已經成就了無上大道。我去世以後,末法時期之中,將有很多魔民,盛行在世間,廣作貪淫的行為。並且還自任善知識去教化他人,使一切衆生,墮落在愛欲第一的主觀深坑裏,喪失正覺的道路。你將來教導世人;
  修學定慧等持的正三昧。必須要先斷心裏的淫根。這就是過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一個具有的决定性清淨教化。如果不除淫欲,修習禪定,猶如蒸煮沙石,要想它變成了香飯,即使經過百千劫的時間,也衹能成為熱沙。因為沙子根本永遠做不成米飯。如果以淫欲之身來求證佛果,即使稍有所悟,也都是淫根。根本基於淫欲所發拙,始終還在三塗(畜生、餓鬼、地獄) 中輪轉不休,必定不能超越。要求圓滿達成佛果的寂滅境界,必定要使身心淫機之根完全斷除 ,最後連壓製斷除的心念也化為烏有。然後對於佛的正覺大道,纔有有望 證得。和我這樣說法相同的,便是真正的佛說。不是這樣說的,就是魔的說法。”
  殺戒: “再者,一切世界上的六道衆生,他的心裏沒有殺機,就可以了生脫死。修行的最高三昧,本來要求超越塵勞煩惱。如果殺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離塵勞之纍。即便有很多的世間智識,或者得到少許的禪定境界,如果不斷殺機,必定墮落在神道之中,與鬼神為伍。他們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稱已經成就了無上大道;我去世以後,末法時期之中,有很多的鬼神之徒,盛行在世間,自稱必須肉食,才能證得正覺大道。須知我許可有些出傢的比丘們,可以吃食五淨肉,(l,不見殺2.不聞殺3,不疑殺4,自死5,鳥殘)是因為在有些偏僻的地方,地質不佳,不能生長草木菜蔬。所以在沒有辦法中,纔方便許可他們食肉;用來療饑延命。但是吃它們的肉,應該看做是它們的慈悲布施,應當具有感恩的觀念。豈可在我滅度以後,貪求口腹之欲,食衆生的肉體,還自稱為釋迦的法子呢?你們應當知道,這種肉食的人,即使心開悟解,有點相類似的三昧境界,其實還是大羅剎(惡鬼之流)。等到福報完了,必定沉淪在苦海之中,不算是佛弟子。這二類的人;互相殺戮吞吃,沒有了期。不能跳出三界。你將來教導世人,修習三昧,其次就要斷除殺生。這就是過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二個具有决定性的清淨教化。如果不斷除殺機,修習禪定,,猶如掩耳盜鈴,欲蓋彌彰,所以出傢比丘,不但不食肉,乃至護惜草木的生機,猶如自傢生意一樣。更不能穿着服用血肉之軀的衆生們的皮革絲毛之屬。能夠守住這樣清淨戒律的出傢比丘,對於現實世界,纔得真正的解脫,衹是‘隨緣消舊業,不更造新殃’而償還宿世業債,更不浮遊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間。為什麽不去服用血肉衆生的毛革呢?因為服用它的身體某一部分,仍然有殘害它生命的因緣作用。等於人要吃地上生長的百𠔌,同時足也不能離地。如果對一切衆生身心的部分,都不用不食。我說這個人,纔是真正的解說。和我這樣說法相同的,便是真正的佛說。不是這樣說的,就是魔的說法。”
  盜戒:“ 再者,一切世界的大道衆生,滅除心裏的盜機與偷心。就可以了生脫死,修習正三昧,本來要求超越塵勞煩惱,如果偷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塵勞之纍。即使有很多的世間知識,或者得到少許的禪定境界,如果不斷偷心,必定墮落在邪道之,與精怪妖魅為伍。他們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稱已經成就了無上大道。我去世以後,末法時期之中,有很多的妖孽之流,盛行在世間,居心姦險,自稱為善知識。都直說已經得到無上大道,欺騙無知無識之流,恐嚇他們使之喪失真心自性。所過之處,令人傢財耗盡。我教導出傢比丘們,隨時隨地乞食延命。是要他們捨棄貪求的心,成功無上正覺之道。甚之,要比丘們不自做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表示今生必須了道,衹在人間盡此一度的往來,從此去而不返。有些具有盜賊其心的人,都假藉我的衣服,稗販如來,自造種種罪業。雖然口裏都在說着佛法,卻非真正出傢。即使受過全部的具足戒律,也是衹行小乘的道路。由此而使很多的衆生懷疑誤會,實在是罪過無邊。如果在我滅度以後,有的出傢比丘,决定發心修學正三昧; 能夠在佛像之前,為法忘身。我說這個人,無始以來的宿債,都在那一剎那間償還了。必定可以‘長揖世間,永脫諸漏。’(此處可參看本經原文。因為所說的,為現實世間一般人們難以置信,故部分保留不譯。)你將來教導世人,修學三昧,須要斷除偷心,這就是過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三個具有决定性的清淨教化。如果不斷除偷心,修習禪定,猶如水灌漏厄,永遠不會裝滿。若是出傢比丘,對於自己基本必需的衣食之外,分毫沒有私蓄。乞食所得,若有剩餘,也要布施與其他的衆生。假如有人無理來打我駡我,也要以禮相待,必須做到身心兩捨,使這個身體骨肉,亦與衆生共之。决不把佛的不了義說,作為自己究竟的見解,以始誤初學,能夠做到這樣的 人,我認為他已得真正的三昧。和我這樣說法相同的,纔是真正的佛說。不是這樣說的,就是魔的說法。”
  大妄語戒:“ 再者,一切世界的六道衆生,雖然身心已經沒有殺盜淫的三業。如果犯大妄語,他在正三昧的境界中,也不能得到清淨,而成為貪愛主觀之魔 ,失卻佛果的種性。所謂大妄語,就是‘末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者為了求得世間人的尊敬,爭取唯我至上第一的地位。嚮別人說:我已得到須陀___的果位。或大阿羅漢的果位,或獨覺闢支佛的果位。甚之是菩薩的果位。衹為了貪求別人的敬禮和供養;不知已得無邊罪過,消滅佛性種子,等於用刀斷木。自甘斷除佛種。我可預記這一種人,會永斷善根,再沒有進益的知見,永遠沉淪苦海,不能成就正昧。我去世以後,常教一般菩薩和羅漢們,化身應現世間。在末法時期中,做種種形態的人,去救度在生死海中輪轉的衆生們或者做沙門(出傢者)、白衣,居士、大王、宰官,童男、童女,乃至做淫女、小寡婦、姦偷屠販,與一般衆共同生話。而在這種種的人生之中,稱贊佛法,使他們的心進入佛法正三昧的境地。但是他們决不自說我是真菩薩,或是羅漢,故意泄漏密行,輕示於朱學後進,藉以自相誇耀。除非壽命終,方纔時中有所遺囑。衹有那一般妄人,纔妖言惑衆,甘犯大妄語戒。你特來教導世人,修學三昧,還須要他們斷除大妄語。這就是過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四個具有决定性的教化。如果不斷除大妄語,猶如要雕刻人糞作檀香木狀,想在其中求得香氣,那是决定不可能的。我教誨一切比丘,直心是道場。在日常生活時四威儀中,(行、居、坐、臥)一切行為,都不能虛假。怎麽可以自己謬稱已得至高無土的道法呢? 這譬如乞弓稱王, 終會自取殺戮的,更何況自己謬稱為人天三界之師的法王呢!須知‘因地不真,果遭纖麯。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如果一般出傢比丘,調正此心,猶如直弦。一切言行,都絶對的真實,便可進入正三昧的境界,永遠不會遭遇魔事。我將印許這種修行的人,决定可以成就菩薩的果地,得到無上正覺。和我這樣說法相同的,纔是真正的佛說。不是這樣說的,就是魔的說法。”
  佛又說:“阿難,你問如何攝伏妄心,我現在已先說佛法入門的正三昧,與佛學菩薩道的微妙法門。要先能行持這四種戒律儀範,‘皎如冰雪,’自然就不會另生過犯的枝節。所謂一切過犯,不外心三,(貧、嗔、癡)口四:(妄語、兩舌、惡口、yi語)如果嚴謹敬持戒行來自修,這些過犯,就不會有發生的可能了。若能永不遺失這四種戒心,心裏根本不染著外界的色香昧觸等境,一切魔事,哪裏再會發生。若是還有宿世的罪過不能除滅,你可以教他們,一心念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__多般羅’無上神咒。(本文已經說得很明白,如有其心修學的人可自研讀本經上的記述)。
  (大乘道的四十位的心行,和四種加行的功用境界,是一切衆生從凡夫地直達菩薩境界的十地,至於成佛的共通途徑。所以仍從衆生顛倒和世界顛倒說起。)
   修學佛法進度指示
  阿難又問:“這樣修證佛地正三昧境界的人, 如果還未達到涅槃(圓寂),何以衹能稱他是乾慧地?由乾慧地再求進步,身心善行漸次增益所發現的四十四位心境現象,與它界說和目的,,以及菩薩的十地境界,乃至等覺(相等於佛地的正覺)菩薩的果地,,究竟是如何情形?希望佛再加說明。”
  佛說:“自性本來是靈妙圓明的。 既非任何一個名望可以形容,更非任何一種現象可以比擬。就其形而上的本位而言,本體自性中,本來沒有物理世界與衆生界的存在。因為妄動, 然後纔有物理世界的衆生的生起。既然有生,一定就有相對待的作用,跟着就會滅了。有了生滅,就稱為妄心。如果生滅不停的妄心消滅了, 就名真如,或稱為真心,或叫做真性。悟得其理,證到其事的, 便稱作無上菩提,已得無上正等正覺。以其現象而言,就稱之為大涅槃(圓寂)。其實,這兩個名詞,衹是互相說明表示的名號。你現在要修佛的真正三昧,直入佛的大涅槃境界,首先應當誝這衆生界和物理世界兩種顛倒的原因。如果再不生起顛倒,就可以達到佛的真正三昧的境地。
  “如何叫做人生顛倒呢?由於真心自性是本來靈明圓滿的。靈明至極,於是發起自性功能的妄動。自性妄動不息,就有了生滅不停的作用於是從自性本體的畢竟虛無空寂的本位中,生起勝妙實有的有為作用。這個有所為的有為作用,原來並不因為有個什麽原因纔發生。衹是當自性功能妄動的時候,突然發生,暫時存在,偶然儀而形成一種現象薘並無固定的根本。從這個無所住但有現象的有為作用,而形成了物理世界和一切衆生界。無奈一切衆生反而迷失了自性本來的圓滿光明,便發生虛妄的知見,誤以為那些有為現象為起初的存在。其實,不知道這個虛妄的作用和現象,並無一個固定的自體,更沒有實在存在的東西可以依持。可是如果要想返復歸還到真如的本性,有這個要想求得真如的心,就不是真的真如自性了。如用這個並非真心自體來求得返本還元之道,顯然又成為一種錯誤的現象。(非生非住,非心非心非法,)無生之中求生,不可住之中求住,依妄心而求真如, 用謬誤的理則而求真理,輾轉發生心理連屬不休的力量,形成業力的作用。因此 ,業力相同的就互相感應,産生交感的作用,彼此相生相滅,所以纔有衆生的種種顛倒的存在。
  “如何叫做世界顛倒呢?這些有為的萬有現象,既已形成有所為以後, 便自然的成為分段的妄有妄生,因此成立空間的界限與方位。其實,那都不是萬有自作或是人為的造成,也不由於先天有個决定性的原因,更沒有一個必然性的存在。因此時間的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作用。)和空間的四個方位、互相和合干涉,互相分化又互相統一,(宇宙猶如一個大而無比的自然物理化學的洪爐。)變化生出一切衆生的種類。(參看本書第四章)因此世界上因有動力的妄能而有聲音,因有聲音而有物理的色相。因物理的色相而有香臭。因有香臭而感觸。因感觸而有味性。因味性而有思惟意識。(這六種作用,如連環聯圈不斷,互為因果,互為起滅)由此六種現象,構成雜亂的妄想,形成業力性能。(有正反和排吸,統一和分化的相對作用。)成立內外正反的十二種區分。由此強輪圈一樣地旋轉不停,所以世間上有聲音香臭味性感觸等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都由六位的能所互變,自始至終,終復為始。充其量的反復變化,都窮極於十二變之中,形成一個輪周似的旋復作用。依據這種輪轉似的顛倒變化作用,構成衆生界的現象,所以世界上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有色相和情想的。)、無色(沒有色相的情想的。)、有想(有精神存在而無形相可見,如鬼神精靈之類。)、無想(沒有精神作用而有形相可見,如精神化做土木金石礦物等的物質之類。)、非有色(無堅固的色情而有形象的存在,如水母浮石等。)、非無色(偶然暫有色情作用,而沒有長存的形象可得。),非有想(好像似有知覺,而其實沒有情想的作用,如蒲盧、嚮日葵、含羞草等。)、非無想(好像沒有情想,而其實也有情想,如土梟、破鏡鳥等惡毒禽獸之類。),如此等等,共有十二種類的衆生。”
  佛告阿難:“這些每一種類的衆生之中, 也同時各自具有十二種生命輪轉顛倒的因緣。(換言之:人亦具有獸欲,獸也具有人心。民胞物與,心物是沒有絶對可分的界限的。)猶如一個人自捏其目,就會本能地眼前看到許多亂起的光華。須知靈妙圓明的真心自性,本自具足所有的虛妄亂想的功能。你現在要修證佛的正法三昧,對於發生虛妄亂想的根本原因,設立三個漸修的次第步驟,才能滅除其根。好像一個潔淨的寶瓶,久裝毒藥。現在要想除去毒汁,恢復原有的潔淨。必須先用湯水香灰洗滌,還它本來的潔淨,然後纔可以儲藏甘露。如何各為三種漸修的次序呢?第一,是修習助因。修習一切善業,薫習一切善心,以消除它的助因。第二,是真修正性。培養善根,從事真正的修行,以剖出圓明靈妙的正性。第三,是增進善業。在行為上,為善無止境。在治心性的功用上,百尺竿頭,更求進步。如此幸修持,使與現行業力相反而行。所謂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了。
  (一) 如何是修習助因?這個世界上十二種類的衆生,都依賴飲食而生存,所謂摶食,又名段食。就是衆生們依時間的分段,用肢體幫忙來吃食。觸食,領先感覺而食, 如日光空氣等。思食,精神上的食糧。識食,心理上的享受。因此衆生們,食甘甜的食物而能生存,食毒素食物便會死亡。所以一切人生采求得佛正法的三昧,應當斷除世間的五種辛菜。(蔥、蒜、薤、興渠―――此物中土所無)這五種辛菜,熟食使人容易發生淫欲,生吃使人容易發生嗔恨。如不戒除,即使善能講說一切經典,一切天仙聖賢,也都嫌其臭穢,和他遠離。鬼魅卻喜與其為伍,不知不覺間,就墮落在魔道 之中。所以一般修習菩提,而求無上正覺者,必要永斷五辛,這就是第一項的修行次序。
  (二) 如何是真修正性?“一般衆生要求證入佛正法的三昧,必須先要嚴持清淨的戒律,永斷淫欲的習氣。不飲酒、不食肉,以火淨食,不吃生物。如果修行的人,不斷淫欲和殺生的心,想超出三界外,是不可能的。 所以衆應當看破淫欲的事, 猶如毒蛇,視同冤傢盜賊一樣。道德要守持聲聞乘的執身不動的戒律。以後再行持菩薩乘的清淨戒律和儀軌,再使執心不起。若得禁戒成就,在此世間,便永遠沒有相生相殺的惡業。 又能永不再起偷盜的心理和行為,就沒有互相負纍的果報。在此世間,就不須償還宿債能夠做到這樣清淨的修行人,如果修習佛正法的三昧,不須要另得天眼通,就以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也自然可以看見十方世界,親見諸佛而聽法。能夠得大神通遊於十方世界。可使宿命清淨,再無艱難險阻,這是第二項的修行次序。
  (三) 如何是增進善業,轉變現在所行的業力?能夠這樣嚴肅持守戒律,沒有貪淫的心。對於外界六塵物欲的現象,漸漸不會奔放流逸。因此必攝放心,回覆歸還到自性的本元。對於外界物欲現象的誘惑,既然不去追逐它、攀緣它,那麽,六根的生理本能,自然就沒有對象。這樣便會使奔流放逸的狂心休息了,返還到一靈不昧 ,純真無漏的境地。六根六塵的作用,既然能夠不再生志行動的業力,十方國土的物質障礙,就一齊消除,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佛圓明清淨微妙的密意,都會在這種境界中明白顯現,如此就可以獲得無生法忍。由此再加漸修,隨他所發現的行持境界的過程,安立各種次序的聖位名稱和含義,這是第三項的修行次序。“
   五十五位修行的聖位和境界的含義
  (甲)乾慧地:欲愛這念已經幹枯了,六根與外界物欲就不互相偶合。目前的有限殘生,氣質已經變化, 不再繼續發生業習。執心虛明不昧,完全是清明在躬的智慧。修持漸久,智慧的性能,光明圓滿,照耀十方世界。因為衹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發生自性大定的功德,所以名為乾慧地。
  (乙)十信
  1、信心住:乾慧地中,衹是欲習初乾,還未與真如自性的法流相接,就以這初得乾有智慧的心,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漸漸使真心開展圓妙。從此在真心妙圓的境界裏,重新發生至真絶妙的知見,證得真心元是常住不變,深具真實的信心。一切妄想,自然滅盡無餘,完全在中道純真中行,名為信心住。
  2、念心住: 證得真實的信心,明了一切都能圓通自在。身心內外和中間三外,再不會受到障礙。乃至對於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的一切習氣,都在一念之間,現在目前,自然記憶不失,名為念心住。
  3、精進心:真心靈妙圓滿,真精發生變化。無始以來的習氣,都融化成為一體的精明妙用。衹用這種精明再求進步,入於真淨之境,名為精進心。
  4、慧心住:真心的精明現前,一切作為,純為智慧,名慧心住。
  5、定心住:執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內外,周遍寂湛。在寂靜靈妙之中,有如止水澄波,經常凝住不動,名為定心住。
  6、不退心:在定境中,發現清淨光明。由定境的光明中,深入自性,有進而無退,名為不退心。
  7、護法心;此心進入輕安泰然之境,始終保持不失,和十方諸佛的氣分相交接,名為護法心。
  8、回嚮心:保持真心寂照的覺明境,能夠生起妙有的力量,回光反照到佛力的慈光。轉 嚮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猶如一對明鏡,光明互相映照。其中的妙影,互相重重映入,名為回嚮心。
  9、戒心住:心光綿密返還,獲得佛的常凝無上妙淨之力。安住在無為之境中,永遠不會遺失,名為戒心住。
  10、願心住:住於自在無礙的戒心境中,能夠遊於十方世界,所去都可隨願,名為願心住。
  (丙)十住
  1、發生住:若有人用此真實的法門,發起以上的十心。心精發生光輝,所舉的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圓成為唯一真心,名為發心住。
  2、治地住:心中所發的明淨境界,猶如在清淨的琉璃之中,現出內在的精金,前面所發的妙心,隨時隨地都在妙明的心地中行履,名為治地住。
  3、修行住;發心與治地所涉及的一切知見,都得明明瞭瞭。遍遊十方世界,都無留礙,名為修行住。
  4、生貴住:所行與佛相同,感受佛的氣分。猶如中陰身一樣,能夠自由求得轉 生的父母,互相感應,入於佛的種性,名為生貴住。
  5、方便具足住:既能隨時遊於道,猶如初得人身而入胎,已經親承佛的法統。由此再加修行,如胎兒的完成人形,名為方便足住。
  6、正心住:再進而形容如佛,道心也和佛相同,名正心住。
  7、不退住:身心圓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長,名為不退住。
  8、童真住:再此增進,佛所具有的十身靈相,一時都得具足,名童真住。
  9、法王子住:逐漸人形完全長成,出胎在世,親為佛的得法之子,名為法王子住。
  10、灌頂住:已經長養成人,猶如國之太子,成年以後,行將繼承王位,得到灌頂,名為灌頂住。
  (以上由生貴住至灌頂住,以入胎成人為譬喻。在功用上,確很實在。不過有些人,卻把它當成實相來做,堅執為實有的境界,實在貽誤不淺。此中妙用,唯證方知,要到空有雙融,智悲雙運的實際理地,纔解此語。)
  (丁)十行
  1、歡喜行:既已成為佛的法子,就具足有無量如來的妙德。在十方世界中,一切隨順衆生,隨緣而變,名為歡喜行。
  2、饒益行:善於為一切衆生造福利,名為饒益行。
  3、無嗔恨行:不但自覺,且能覺他。對於所遭遇的一切煩惱,皆無違拒,名為無嗔恨行。
  4、無盡行:於未來無窮的時際裏,出生於任何種類的衆生之中,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名為無盡行。
  5、離癡亂行:或演繹、或綜合一切各種法門,始終沒有差誤,名離癡亂行。
  6、善現行:在一切根本的法性中,顯示各種不同的差異作用不同。在每一差異的現象上,又能見到它根本的同處,名為善現行。
  7、無著行:進而至於十方虛空界的所有微塵裏,在任何一粒塵中,又可以現出另一個十方世界。如此互相變現,無論現塵或現出世界,都能彼此不相留礙,名為無著行。
  8、尊重行:種種現前的作為,都是為了救度衆生,使其解脫到達彼岸的第一義,名為尊重行。
  9、善法行:如此圓融通達,能夠完成十方諸佛折儀軌的法則,名為善法行。
  10、真實行:如上所說的各種次序和境界,一一都是清淨無漏中的行業。也都是一真無為自性中本然的流露,名為真實行。
  (戊)十回嚮
  1、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離回賂:此人如果已經滿足得到神通妙用,成就佛事,絶對的純潔精真,遠離了一切殘留的過患,當然就要救度一切衆生。但是自己又須滅除心中表示足以度他,或我已度他的觀念和現象。回此無為之心,都歸嚮於涅磐之路,名為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嚮。
  2、不壞回嚮:空壞了一切可以空壞的,遠離了一切可以遠離的,連能壞能離之相都不存在,名為不壞回嚮。
  3、等一切佛回嚮:自性本覺之體,湛然現前。覺性已並齊於佛的正覺,名為等一切佛回嚮。4、至一切處回嚮:真心至精發出光明,心地等於佛的心地,名為至一切處回嚮。
  5、無盡功德藏回嚮:萬有世界,與真如自性,可以互相涉入,一點沒有挂礙,名盡功德藏回嚮。
  6、隨順平等善根回嚮;在佛與衆生平等的性地中,而發生各各不同的清淨之因。依此因而發揮它的妙用,取涅磐的道果,名為隨順平等善根回嚮。7、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嚮:真實的道根既已成就,視十方世界裏的衆生,都是我本體的同體。自性雖然已經圓滿成就,同時亦不忘失救度任何一個衆生,名為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嚮。
  8、真如相回嚮:《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於不即不離,亦離亦鄧之中,兩者都沒有執著的心,名為真如相回嚮。
  9、無縛解脫回嚮:真心得到如所如如的境界,十方世界,一切無礙,名為無縛解脫回嚮。10、法界無量回嚮:本來自性的妙德,圓成了,所謂法界的邊際和數量的觀念也滅除了,名為法界無量回嚮。
  以上就是 心性修行過程中,所立四十一位清淨心地境界的含義。其次還要成功四種微妙圓滿的加行。(這裏所謂加行,是針對 以上修治心性的心地法門而言。因為四十一位的修行次序,大部分是專指心性的境界而建立它的名稱和次序。心地雖然已經得到極高明之境,而在行持的工夫上,還得註意它的功用。這種工夫的功用境界,就名為四加行。如果將四加行也作為心性的法則來看,似乎失於切實。所以下面就基於這個體驗,來說四加行的妙用。)
  (已)四加行
  四加行
  1、暖地:既已得到如佛的覺性妙用,在自己心地上用功夫,好像欲出未出,有如鑽木取火。火光雖未燃發,而暖氣已經流佈,就名為暖地。
  2、頂地:自己心地上,已經成就,和佛的所行所履一樣。對於這個氣質殘留塵色的生理之身,外表像是依靠它。其實內在又並不一定依靠它。猶如人登到高山的峰頂上,身體雖然已經上接虛空,入於虛空之中,但是下面還有些障礙,不能完全離開,就名為頂地。
  3、忍地: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已經證得這個真心不二的絶對真理之實境。此心已同於佛道,並且善能得到中道不二的妙用。猶如忍住某一種事的人,心中如有如無,大有忍住不動的意味,就名為忍地。
  4、世第一地:一切境界和名稱數量,完全消滅。既無所謂迷,也無所謂覺。迷覺乃二邊對待的名詞和作用,現在都成為未悟以前的過去剩語。衹有在不二的中道第一義諦中行,其餘都成為無所謂的名詞,就名為世第一法。
  (庚)十地
  1、歡喜地:在大菩提中,善得通達,覺心已通達於真如自性,盡能瞭解佛的境界,名為歡喜地。
  2、離垢地: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差異的性能,都能明了它的同一根源。後來並同一之性也滅除不住,名為離垢地。
  3、發光地:內心淨極,自性光明發生,名為發光地。
  4、焰慧地:自性光明已極,正覺圓滿,名焰慧地。
  5、難勝地:一切諸法的同異,都不可得,名為難勝地。
  6、現前地:無為真如自性,自然發露淨明妙德,名為現前地。
  7、遠行地;窮盡真如自性的邊際,名為遠行地。
  8、不動地:一心真如,如如不動,名為不動地。
  9、善慧地:發起真如心的妙用,名為善慧地。
  10、法雲地:在修習菩薩道 的過程中,從此以往,修習的功用已畢,功德已經圓滿。也有認為到此纔是真正修習佛法的正位,所謂慈蔭妙雲,覆涅磐海,名為法雲地。
  (以上為修習大乘菩薩道的五十五位次序竟)
  等覺: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還元,證得自性真如。必須要逆轉生死海中的妄想之流。如有一修習行持者,依照上面所說的次序,順行而至於正覺的性海,與諸佛法性相交,名為等覺之位,便和諸佛的菩提正覺相等了。
  妙覺:到了等覺位以後,覺性纔獲得金剛喻心中的大定。由最初的乾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例如以每一位為單數,加積成為十位,十位即是五位的二數的復數,此為一重單復。衆生世界因有時間的三位,空間的四位,三四四三,乘得十二。所以衆生界得形成六根六塵,統名為十二根塵。如果修返本元之道,也得依十二根塵而修持,此為第二重單復。從乾慧地,至暖、頂、忍、世第一法、等覺、妙覺,七個單位,加上十地等五十位的五數,七五相加得十二。此為第三重單復。天數五、地數五、天地之數五十又五,其用四十有九。五是一至十的中數,與十交叉,順行推演至於無窮數,逆行復歸於一。所以修行佛道,建立五十五位,此為第四重單復。形而下的有數,都始於一。十百千萬億而至於無量之數,還都衹是一位。形而上的數,也由一而逆返。返一以還,進於形而上的不可知之數。古今中外,東西方的聖凡,對名數的道理,並無兩樣,實為不可思議的至理。此中妙理無窮,由此貫通,佛法名數之理,可以瞭然矣。)
  以上所說的種種地位,都是用不變如金剛的智慧去觀察。認識世間事物,皆是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鏡花、如水月、如陽焰、如空花、如海市蜃樓、如芭蕉。觀察認識清楚了,在奢摩他(止定的境界)中,用諸佛所教毗婆捨那(慧觀),雙融雙運,而清淨修證之。漸次深入,從步步精進的程序上,立此位數。但都是用上述三種漸次增進的方法,修成五十位的真正菩提正覺之路。如果能夠依此去修觀,纔名為正觀。若做其他觀的,就名為邪觀。
   地獄天堂的有無與人生精神心理的因果關係
  阿難問:“如果這靈妙光明真如清淨的妙心, 本來是遍滿圓明的。那麽,所有山河大地,與草木含靈等等,都是真如自性本元的變化作用,和佛得成正覺的自性同一體。佛的性體既然真實不變,何以其中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道,各自判別不同的存在呢?這些判別不同的種類,還是本來自然就有的呢?或是一切衆生的虛妄習氣所生起的呢?所謂地獄等,還是有一定的所在?或是基於各自的業力所生,又各自自然地去感受它呢?希望加以說明,使將來的衆生,知道謹慎守戒,純潔不犯。
  佛說:“一切衆生,自性本體,本來實在都是清淨的真如。因為妄心動生知見,纔發生有虛妄習氣的作用。因此就分成有內分外分的現象。所謂內分:就是衆生的分內之事。由於愛染一切,發生妄有的情意。情意纍積不休,能夠産生內在的愛水。(猶如現代醫學所說的內分泌作用)所以衆生們,心裏憶想珍饈妙味,就會流出口水。心裏憶想某一個人, 或憐或恨, 就會眼淚盈眶。如果貪戀追求財富,心裏就發生一種愛涎,久久使身體光潤。心裏堅想淫欲,男女二根,自然流出液體。 愛的心理, 雖然有各種差別,卻同是業力之流,連綿不斷所致。心中之結,同樣地無法開解。內在被愛水潤濕,始終不能升華。愈陷愈深,自然從此墮落, 這就叫做內分。所謂外分:就是衆生的分外之事。因為追求一切外物與外務,發生虛妄的想念。想念纍積不休,就能夠産生勝氣。(猶如現代物理學所說的原子電子的方射作用。)所以衆生們,心裏嚴守清淨的戒律,全身都會輕安清快。 心裏信仰堅定,專一信仰某一形而上的一尊,或咒印,就會顧盼自豪,有毅然出衆的氣概。心裏要想生天,夢裏就覺得自己在飛升遠舉。心裏存念佛國,聖境就會突然出現。一心事奉善知識,就會自輕其身體與生命。一切想念的心理,雖然不同,但是妄想的功能,卻同是輕清上升的。(所以
  現代心理學認為思想是腦神經的波動作用。)想念繼續不止,嚮上飛動不下沉,自然有超越的知覺發生,所以叫做外分。
  “一切世間的生死相續,生從習慣性的順路而來,死從變化之流而滅亡。當生命將要終了時, 這個人還未完全捨滅了暖氣的感觸,那時一生的善惡行為,在意識境象中,就會一起顯現。死逆生順, 兩種習氣,互相交戰。如果來生純粹落在思想中的人,神識就會上升,必定生於天上。 (此處所謂天, 也就是代表上升的界說。)如果衹有心中的升華意境,一生兼有福德與智慧,以及具有淨願的, 自然心境開豁,可以見到十方佛的境界,便可隨願往生任何一個佛國的淨土。如果是情少想多,即合輕舉,也不會很高遠的。就會成為鬼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等,仍然遊行於日月所照臨的天下,所去都無障礙。其中若是有人曾發善願, 善心護持佛法戒律神咒禪定等,便能親往如來的座下。情想平均的, 不飛也不墜,就生在人間。於是思想清明的,就是聰明的人。 情意幽鬱的,就是愚鈍的人, 情多想少,就流入畜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分情,三分想, 就沉下到水輪,生在火邊, 受猛火炙烤。或身為餓鬼,常被焚燒。同時水也傷害它。 而且沒有飲食,如此要經歷百千劫的時間。 (例如深海水中的龐大生物等。)九分情,一分想, 會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的生在有間地獄,重的生在無間地獄(*)。至於純情無想的,便即沉入阿鼻地獄。(所謂永墮泥犁,不得轉生。)如果在沉心之中,有誹謗大乘,誣毀佛的禁戒,以誑妄而演說佛法,虛貪別人的信施,濫得他人的恭敬,乃至犯了五逆,(;;)十重(;;),就會更番生於十方阿鼻地獄。這些所造惡業, 雖然說都是自作自受, 在的業力果報當中,各自兼有它的原因和境地。 也都是衆生自心所造的業力,由自己感召而形成的。(此處說明地獄、餓鬼、畜生等業力果報的各種情形,研讀原經即知)
  “這些惡業所形成的果報,都是自性中所起的業力作用。既不從天而降,也不是從地而出, 亦不是他人所授予。完全是根於自己妄心所招引,也由自己去感受。假使能夠證得菩提正覺,這此妄緣, 都成為一種虛浮不實的幻象,纔知道都是由妄想凝結所形成。“(倘若還未澈悟證得菩提正覺,明見真心自性,儘管人們不想信地獄報應之說,果報來時,還順自受。 不妨細心觀察現實世間的事, 就可以知其大半了。)
   十種仙道與天人間精神心理的關係
  佛說:“又有一處從人本位,不依自性正覺而修習定慧的正三昧,卻懷有妄念而 別修一種法門。他們藉着精神存想,以堅固自身的形骸,而逍遙樂於山林之中,或者人跡所不能到的地方。這樣的共有十種仙道。
  (一)地行仙:修習服食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食物上達到目的,名為地行仙。
  (二)飛行仙:修習烹煉草木藥物的法門。堅固形骸面不休息,由藥物上達到目的,名為飛行仙。
  (三)遊行仙:修習化煉五金八石,用以服食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化驗烹煉上達到目的, 名為遊行仙。
  (四)空行仙:修習吐納,導引,運行氣脈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鍛煉本身精氣達到目的,名為空行仙。
  (五)天行仙:修習咽納,吞服津液,或服用淨水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水德潤澤 的功能而達到目的,名為天行仙。
  (六)通行仙:修習日月精氣, 采納天地精華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吸收天地間物理精華而達到目的,名為通行仙。
  (七)道行仙:修習梵咒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依咒語法術而達到目的,名為道行仙。
  (八)照行仙:修習精神思念,存一註想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用精神思惟憶念而達到目的,名為照行仙。
  (九)精行仙:修習交遘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在互相交感相應而達到目的,名為精行仙。
  (十)絶行仙:修習天地變化物理的玄妙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從覺悟天地變化妙理而達到目的,名為絶行仙。
  他們都 從人本位中,衹求修煉此心,不修自性正覺。另外別求長生之理,可以使壽命維持千萬歲。休止在深山茂林,或者大海經島之間,自與人世隔絶。其實還是沒有離開妄想輪回的流轉作用。如果不再進修正知正覺的如來三昧,福報完時,還會輪轉墮落。“
  (其中述說三界天人境界的修行果報, 以四禪九定的功用境界,配合心地修養,形成三界天人的差別本位。人天之事,道理深秘,恐非一般所能信解。但擇要述說,故不詳譯。研讀原經可知。至於天堂地獄的變相, 以及其如何形成的問題,卻有其扼要的結論如下。)
  天堂地獄的原理
  佛說:“以上所說的地獄天堂,人及神仙和魔等情形。如果精細研究他的根本,都因為衆生自己昏迷沉醉於一切有為的現象當中, 因為有了妄想而感受各類不同的生命。妄想隨着業力的旋轉,在元來圓明無作的本覺真心中,自作自受。都像空華亂發,元本是沒有所著。其實一切都是虛妄,哪裏有它的根本。因為一切衆生,不認識圓明靈妙的本覺真心,所以感受輪回的作用。雖然經過無量劫來,也不能夠得到真淨。基本原因,都因為隨順着殺盜淫三業造作一切。反此三者,就生出沒有殺盜淫的意境。有此三業的惡念就成為鬼類。沒有此三業的善念就成為天人境界。或有或無,互相擾亂,就生想輪迴旋復的性能。如果能得發生定慧妙覺的性境,就可常住在妙圓常寂的聖境。到此有與無兩種都不存在,乃至不存在也歸寂滅。如此,連不殺不 盜不淫的善境也沒有,哪裏還會隨着殺盜淫的惡念去行事呢?你要知道,如果不能斷了這三業的根本,一切衆生, 人人必然各自有他的自私之心存在。因為各有各的自私之心,所以又有集合大衆的自私之心, 就成為一個共同的大我之私。大我的私心與個人的自私,自有人為的一定界限,形成人生各種不同的意境。因此可以瞭解天堂地獄,實在是有它固定的處所。但是仍然根源於自心的妄念業力所形成。至於妄念的發生,根本是無因而自起,實在無可尋究。(如切妄念是空,當下可以釋然冰消。)所以你努力修行,要求證得無上正覺的菩提,必須先要斷除這三業之惑。如果不斷盡這三惑,即使得到神通,也都是世間的有為功用。習氣不能滅盡,結果落於魔道 之中。雖然要想滅除妄想,反而倍加虛偽,我說為最可憐憫的了!你要知道,業力妄念,都是因為不了自心所造成。並非自性菩提有此必然的過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 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楞嚴大義指要
第一章心性本體論第二章宇宙心物認識論
第三章心理與生理現狀為自性功能發生的互變第四章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同為自性功能的顯現
第五章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第六章修習佛法的程序與方法
第七章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楞嚴法要串珠
後記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