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王汝梅解读《金瓶梅》   》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4)      Wang Rumei

  于一个人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矣。虽前后夹杂众人的话,而此一人开口,是此一人的情理;非其开口便得情理,由于讨出这一个人的情理方开口耳。是故写十百千人皆如写一人,而遂洋洋乎有此一百回大书也。”欣赏重于考证。阅读《金瓶梅》,是一种文学欣赏,不要对作者是谁等暂时不易弄清的问题做烦琐考证。在《读法》三十六中,张竹坡说:“作小说者,概不留名,以其各有寓意,或暗指某人而作。夫作者既用隐恶扬善之笔,不存其人之姓名,并不露自己之姓名,乃后人必欲为之寻端竟委,说出姓名何哉?何其刻薄为怀也!且传闻之说,大都穿凿,不可深信。”《金瓶梅》虽有淫话秽语,但不是淫书。写淫话、秽语的目的,在于揭露与批判。
  张竹坡认为《金瓶梅》独罪财色,将色之罪隶属于财的罪恶之下,着意突出财的罪恶。作品揭露了不义之财对朝廷、官府、人性的腐蚀作用。蔡京受贿,便委任西门庆为提刑官。蔡状元受贿,便先批盐引给西门庆,使其垄断盐的经营。钱老爹受贿,便允许西门庆偷税漏税。潘金莲嫌贫爱富,虐待亲娘。王六儿以色求财,与西门庆长期奸宿。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中,把潘金莲放在人物形象体系的中心位置,分析其他人物与潘之关系,以及作者为塑造潘金莲而采用的种种笔法,是极为可取的。但是,离开艺术分析,从伦理道德角度,张竹坡只看到潘金莲之淫、狠、贪,是有片面性的。他没有认识到作者塑造潘金莲这一形象的开拓意义。作者从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联系上描写潘金莲,表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女性自我生命的觉醒。潘金莲对封建伦理纲常是淫荡的反叛、畸型的亵渎、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的反作用。她是个害人者,又是个受害者,而主导的方面是被侮辱被损害者。潘金莲的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剧命运。《金瓶梅》塑造的潘金莲形象有开拓意义,在历史上有冲击反叛亵渎封建伦理的进步作用。也要看到这一形象表现的纵欲、反理想、反理性,完全无视道德规范的局限性。潘金莲形象涉及到婚姻、性爱问题。在封建时代,女人被奴役被压迫,在男性中心的文化环境中,女人是男人淫欲的工具,谈不上平等和互爱。《金瓶梅》作者暴露人的阴暗面、人性的弱点,表现对人性本体的忧虑,表现对时代苦难的体验和对社会的绝望情绪,否定现实,散布对晚明社会的悲观主义。他不知道人类怎样美好,看不见未来。
  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目的来了解研究性爱文化,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科学的性观念与高尚的性道德相统一的性科学,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金瓶梅》给我们认识、了解古代市民性生活提供了形象资料。我们研究它、分析它,又要超越它。在性爱生活上,坚持美的追求,达到美的境界,是人类自身解放、个性自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课题。潘金莲形象是女性的过去。我们今天的姐妹们,要建设与创造新的生活,我们有美好的明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千古一奇梅
《金瓶梅》读法新编(1)《金瓶梅》读法新编(2)
《金瓶梅》读法新编(3)《金瓶梅》读法新编(4)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1)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2)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3)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4)
第一奇书《金瓶梅》“奇”在何处(1)第一奇书《金瓶梅》“奇”在何处(2)
《金瓶梅》与其他艳情小说的比较(1)《金瓶梅》与其他艳情小说的比较(2)
《金瓶梅》与其他艳情小说的比较(3)《如意君传》对《金瓶梅》的影响(1)
《如意君传》对《金瓶梅》的影响(2)《如意君传》对《金瓶梅》的影响(3)
《金瓶梅》为潘金莲、李瓶儿等立传的意义(1)《金瓶梅》为潘金莲、李瓶儿等立传的意义(2)
《金瓶梅》为潘金莲、李瓶儿等立传的意义(3)潘金莲、李瓶儿人格心理试析(1)
潘金莲、李瓶儿人格心理试析(2)潘金莲、李瓶儿人格心理试析(3)
《潘金莲激打孙雪娥》赏析(1)《潘金莲激打孙雪娥》赏析(2)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