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董耀會 Dong Yaohui

  漢長城有多長?
  漢朝除了把秦始皇萬裏長城加以修繕利用外,還新構築了東起甘肅蘭州黃河北岸,西達新疆庫爾勒附近的河西長城;東起內蒙古化德縣,西止於甘肅金塔縣的漠南長城。漢朝新城與秦代舊城聯為一體,在東西兩端之間,經行於今朝鮮北部和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甘肅、新疆6個省區,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分佈地域最廣、跨度最大的總長度達1萬公裏的漢代長城。
  秦漢長城在邊防中有哪些主要作用?
  我國中原地區人民以農業生産為主。北方地區多為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馬匹代步,行動迅速。秦漢王朝時,為了減少主要來自北方匈奴的外部威脅,有效地保衛邊境,使中原地區免遭匈奴的搶掠破壞,以便使人民在較為安定的環境中,正常地從事生産和生活,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建築了工程浩大的萬裏長城。在早期冷兵器作戰的時代,這種深溝高墻的長城和連綿不斷的亭障烽堡等防禦工程,確實起到了抑製匈奴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相對提高秦漢軍戰鬥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保衛長城之內的人民不受攻擾的目的。
  僅就軍事角度而言,長城在秦漢北部邊防中的作用,概括起來,就是可以利用它的城墻、溝壕、亭障烽堡等工程設施,以及由此而産生的預有準備、以逸待勞等有利因素,在被動的形勢下,獲得作戰的主動權,以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戰爭目的。具體來說,其作用主要有三條。
  它可以起到阻止、抗擊較少敵人內侵的作用。假如沒有或不防守這條長城,則不論多少匈奴騎兵,甚至幾百人、幾千人,都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毫無阻擋地滲入邊陲之內,對城市及居民地實施突然襲擊,劫掠人畜財物。而當邊防駐屯軍人得知情況,前來救援時,匈奴騎兵卻早已滿載而歸。如西漢初期,國力尚微,匈奴“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占領了秦始皇長城的大部地段。而漢軍主力分守飛狐口(河北蔚縣南)、句註山(山西代縣西山)、北地郡(甘肅慶陽西北)一綫,戰略預備隊又集結於國都長安以北、以東的細柳、霸上,據守渭水、霸水,以致匈奴趁虛而入,“往往入盜漢邊,不可勝數”,處於“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隴西三睏於匈奴”的局面,使漢王朝完全陷於被動地位。但從有了長城防禦工程,並以一定兵力防守之後,則少量匈奴騎兵,既無力迅速攻下長城沿綫那些能相互馳援的各支撐點或要點,又無法潛越這條深溝高墻、嚴密設防的長城防禦工程,衹得碰壁回軍。如不迅速退走,不僅將因野無所掠,軍食發生睏難,而且還有遭到守軍在長城掩護下集中優勢兵力實施攻擊、而被殲滅於長城腳下的可能。
  當匈奴騎兵大兵團來攻時,它可以起到消耗、遲滯敵人,爭取時間,保障縱深主力集中、展開的作用,從而粉碎敵軍速戰速决的企圖。假如沒有長城,匈奴騎兵大兵團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長驅直進,深入腹地。不僅直接威脅國傢的安全,而且將使很大地域內的人民遭受嚴重的災難和破壞。又由於騎兵機動性強,匈奴軍往往進行大規模流動劫掠、襲擾,漢王朝難以集中兵力捕捉、殲滅匈奴軍。公元前166年時,“匈奴單於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均在寧夏固原東南),殺北地都尉卬,掠人民畜産甚多,遂至彭陽(甘肅鎮原東)。使騎兵入燒回中宮(甘肅涇川境內),候騎至雍甘泉(陝西淳化北)”,進迫長安大門。“單於留塞內月餘”,俟漢軍完成集中、部署時,匈奴已回師,漢軍“不能有所殺”。有了長城及防守部隊,漢軍進可攻,退可守,基本居於主動地位。當匈奴先遣部隊接近長城防綫時,漢軍通過烽燧報警,各級邊防指揮部及中央統帥部,即可掌握初步敵情,開始進行準備;當面的戍守部隊,也當即進入緊急戰備狀態。當匈奴主力攻打長城各據點時,有關指揮部可以立即使用機動部隊支援位於敵人主要進攻地段上的要點,同時可以通知轄區各郡縣列城,進行堅壁清野,加強城池戒備。中央統帥部也可以較為從容地部署二綫堵擊部隊和嚮敵主攻方向機動集中主力,形成優勢,與之决戰。或將其擊退,或將其殲滅於長城內外附近地區。
  當漢軍企圖實施出擊時,它可以起到進攻出發陣地及後方基地的作用。假如沒有長城及其戍守部隊,則匈奴間諜及偵察人員,可任意潛入內地搜集情報。漢王朝集中兵力和嚮邊陲地區機動時,匈奴貴族統治者,可以迅速及時地得到情報,改變戰略或轉移。在戰與不戰或如何作戰等方面,匈奴軍完全處於主動地位。漢軍則因難於隱蔽行動企圖而相對處於被動。有了長城及其戍守部隊,匈奴間諜及偵察人員,通過關卡或潛越長城,都比較睏難。漢軍不僅可利用長城反偵察,而且可利用長城憑高了望,進行偵察,軍隊發起進攻時,長城因靠近敵人並便於隱蔽而成為良好的進攻出發陣地。漢軍可以在長城及其戍守部隊的蔭蔽、掩護下,利用“馳道”、“直道”,秘密迅速地集中於主攻方向長城內側,然後嚮匈奴發動突然進攻。在軍隊進入匈奴統治區後,長城各障城,利於屯兵儲物,是對進攻部隊實施可靠全面後勤保障的重要基地。
  此外,漢的河西長城,還具有阻隔匈奴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的聯繫,防禦匈奴入侵,保護被稱為“絲綢之路”的中西交通幹道的作用。而且隨着這一巨大軍事工程的建築,和為充實邊防兵源而采取的移民、屯田等措施,長城對發展我國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