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文革”前夜的中國 》
“完全一致”的背後(4)
羅平漢 Luo Pinghan
8月3日下午,雙方進行簡短的會談後,赫魯曉夫離開北京回國。同一天,雙方發表了會談公報。其中說:“會談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之間友好、同盟、互助關係的問題和為爭取和平解决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鬥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並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可是,在這“完全一致”背後,卻由於“共同艦隊”一事使雙方的心裏都留下了陰影。在赫魯曉夫看來,中國已是尾大不掉,搞自己的一套了。而在毛澤東看來,赫魯曉夫還是想控製中國,使中國成為蘇聯的附庸,這對於毛澤東來說,無論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經歷過這段歷史的原新華社社長吳冷西分析說:“這次赫魯曉夫的北京之行,顯示在中蘇關係上空出現一片烏雲、一陣雷聲,雖然沒有暴雨,但俄羅斯大國主義的幽靈在徘徊,赫魯曉夫要控製中國的陰謀在進行。從中國方面講,毛主席在這次會談中無比堅強地表明,中國絶不屈從於任何外國壓力,對赫魯曉夫的大國沙文主義一定要抵抗,也是可以抵擋得住的。這是第一次面對面的抗衡,留下的傷痕久久未能愈合。”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共同艦隊”之事剛剛過去,又發生了中國炮擊金門的事件。1958年8月23日,毛澤東下令炮擊金門、馬祖兩島,使得與臺灣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的美國,急忙從地中海、舊金山、日本和菲律賓調集艦隊和飛機,結集於臺灣海峽,配合國民黨防守金門、馬祖。在中國方面看來,炮擊金(門)馬(祖)完全是中國內政,與蘇聯無關,故在事前並沒有通知蘇聯。據吳冷西回憶,中蘇兩國首腦會談中“完全沒有談到三個星期後中國炮打金門的問題,一句話也沒有談到,根本不像有些外國評論評說的那樣,中蘇事先商量好炮打金門。”
炮擊金門本身的確是中國的內政,但炮聲一響,必然涉及美國人,所以也就不單純是一個內政問題了,而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國際問題,變成中美之間的對抗。作為中國的盟友,蘇聯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可是,中國方面這種事先不打招呼的做法,既使赫魯曉夫老鼻子不高興,也使他犯了難。第一,莫斯科方面並不知道中方的真實意圖,也不知道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到底會走多遠;第二,赫魯曉夫此時正在想方設法緩和同美國的關係,中國這一炮擊,對他和美國拉關係十分不利;第三,美國方面已經公開聲明站在蔣介石一邊,作為中國的盟友,蘇聯不能不有所表態,不支持中國,有悖於中蘇同盟,如支持中國,則有可能使自己捲入中美衝突並由此引發蘇美戰爭。
對於蘇聯人來說,並不像毛澤東那樣以樂觀的態度對待戰爭。毛澤東認為,帝國主義要打仗,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打完了照樣搞建設。赫魯曉夫可不這麽看,蘇聯的衛國戰爭雖然最終獲得勝利,但也是損失慘重。二戰結束之後,蘇美之間雖然搞對抗,但也衹敢搞冷戰,誰也不敢真正把戰爭發動起來,特別是核戰爭。在蘇美直接的軍事對抗上,兩國叫喊都很兇,但誰也不願也不敢走得太遠。
金門炮戰之後,赫魯曉夫决定派外交部長葛羅米柯來華探底。
在葛羅米柯來華前一天,即9月5日,周恩來接見了蘇聯駐華使館參贊蘇達利科夫,表示中國炮擊金門、馬祖並不是就要武力解放臺灣,衹是為了懲罰國民黨部隊,阻止美國搞“兩個中國”。如果美國要發動戰爭,中國全部承擔起來,絶不連累蘇聯,也不會拖蘇聯下水。
9月6日,葛羅米柯來到北京,在當天的會談中,周恩來又嚮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這天晚上,毛澤東接見了葛羅米柯,也說炮打金門,既不是打臺灣,也不是馬上要在金門、馬祖登陸,而是要調動美國人。當然,中國對美國要打仗還得有所準備,但即使這樣,中國也會自己承擔這個戰爭的全部責任,不會要蘇聯參加這個戰爭。
通過葛羅米柯的北京之行,赫魯曉夫摸清了中國的底牌,一顆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來了。不但如此,他覺得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還可以有所作為,不妨作點強硬表態。9月7日,赫魯曉夫發表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公開信,強調:“對我國偉大的朋友、盟邦和鄰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也就是對蘇聯的侵犯。忠於自己義務的我國,將盡一切可能同人民中國一道來維護兩國的安全、維護遠東和平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如果在美國有人得出結論,認為還可以像過去某些列強那樣來對付中國的話,那就大大失算了。這種失算可能給世界和平事業帶來嚴重的後果。所以還是讓我們把問題完全說清楚,因為對這樣的事情含含糊糊和發生誤解,是最危險不過的。”
赫魯曉夫還特地召見中國駐蘇大使劉曉,要他秘密轉告毛澤東,蘇聯可以幫助中國加強在臺灣海峽沿岸的空中力量。赫還兩次給毛澤東寫信,說可以派攜帶地空導彈的C—75轟炸機部隊到福建來。對此,毛澤東專門緻信表示歡迎,但同時又表示,最好是請蘇聯政府給我們一批地空導彈和岸艦導彈,並派技術專傢幫助訓練使用這些武器的部隊。毛澤東的意思很明確,導彈和技術都可以來,但部隊就不要來了。部隊一來,要送走就不那麽容易了。
毛澤東决定炮擊金門,衹是想試探一下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同時也對一直叫喊要“反攻大陸”的蔣介石集團一個教訓,並不是打算一舉解决臺灣問題。表面上看,赫魯曉夫盡到了作為盟友的義務,但此事卻給中蘇關係再一次蒙上了陰影。因為此時的赫魯曉夫在想方設法緩和同美國關係,而毛澤東卻反其道而行之。此舉也就給赫魯曉夫以中共領導人“好鬥”的印象。在他看來,如果原子彈、導彈、核潛艇等技術全部給了中國,局面恐怕更難收拾。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後來下令撤走蘇聯專傢、撕毀新技術協定的一個原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東風壓倒西風(1) | | “東風壓倒西風(2) | “完全一致”的背後(1) | “完全一致”的背後(2) | | “完全一致”的背後(3) | “完全一致”的背後(4) | 赫魯曉夫發動突然襲擊(1) | | 赫魯曉夫發動突然襲擊(2) | 赫魯曉夫發動突然襲擊(3) | 赫魯曉夫發動突然襲擊(4) | | “四清”性質的高層分歧(1) | “四清”性質的高層分歧(2) | “四清”性質的高層分歧(3) | | “四清”性質的高層分歧(4) | “四清”性質的高層分歧(5) | “四清”性質的高層分歧(6) | | “四清”性質的高層分歧(7) | “四清”性質的高層分歧(8) | 羅瑞卿遭打倒內情(1) | | 羅瑞卿遭打倒內情(2) | 羅瑞卿遭打倒內情(3) | 羅瑞卿遭打倒內情(4)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