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言积善所以成德,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
昔者瓠巴①鼓瑟②,而流鱼③出听;伯牙④鼓琴⑤而六马仰秣⑥。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⑦?安有不闻者乎?
[今注]
①瓠巴,古之善鼓瑟者。不知何代人,或云楚人。
②瑟,乐器,五十弦,黄帝破为二十五弦。
③流鱼,《大戴记》作沉鱼。《列子·汤问篇》:瓠巴鼓琴,鸟飞鱼跃,言其精也。
④伯牙,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
⑤琴,《礼记·乐记》:舜作五弦之琴。《说文》以为神农作。
⑥六马,国君驾路车之马也;路,大也。仰秣,谓仰首而听琴,有若探饲也。
⑦邪,同耶。
[今译]
古时有以鼓瑟著名者瓠巴,当其鼓瑟时,潜沉在水底之游鱼,且出水而静听;有以鼓琴著名者伯牙,当其鼓琴时,为君王驾路车之六马,且为仰首若探饲然;皆闻其声而乐也。是以声发于内,而播于远,无论小大;行修于身,而闻于外,无分显隐。玉在山而草木润泽,渊生珠而崖不枯干,宝气内藏,而精光外耀。为善唯惧不能积久成德耶,岂有不为人所闻知之理乎?
按:诚能积善,自必有闻于人,声名洋溢,亦不待求知于人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②,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③,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④。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⑤;礼者,法之大分⑥类之纲纪也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⑧,诗书之博也⑨,春秋之微也⑩,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今注]
①其数,与下文其义,相对为义,数谓术数,亦可谓之法数。义,谓意义。
②经与礼,相对为义,经即下文所云诗、书、礼、乐之类。礼,谓立国立身之大经大法。故经言诵,礼言读。诵,讽诵,背文曰诵。读,精研也,意同抽,同籀。《史记》:“太史公读秦楚之际”,谓研究秦楚之际也;太史公“抽石室之藏”,谓研究石室之藏也。此古义也,今则诵读不分矣。
③士,荀书每以士、君子、圣人为三等,《解蔽篇》论法圣王曰:“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是,谓礼也,向,志之所向也,此始乎为士,即谓志道之士。
④真,诚也;积,累积;力,工力;入,入德也。
⑤书,即《尚书》百篇;诗,即《关雎》三百篇。中声,中和之声。止,犹极也。《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乐以道和,春秋以道名分,易以道阴阳。”《庄子》诗乐分言,故曰道志;《荀子》二者兼言,故曰中声之所止。三百篇本皆乐章也。
⑥礼有两义:如云终乎读礼,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则指修己治人之大经大法言,杨注所谓典礼,礼之本也。至如下文,礼之敬文,则礼之用也;敬发于内,文行于外,杨注所谓“周旋揖让之节,车服等级之文”,所以行其敬也。分,分际,如尊卑之分,长幼之分,上下之分,亲疏之分皆是。
⑦类之纲纪,类,谓礼法所无,触类而长之者。《王制篇》、《大略篇》:“有法则以法行,无法则以类举。”其详见下文“伦类不通”注中。纲纪,借治丝言,治丝者张之为纲,理之为纪,引申之,即谓事之纲要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