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風雨歲月   》 第8節:山雨欲來(3)      劉冰 Liu Bing

  經過同市委商量,我們下鄉的7000人分配到延慶、懷柔、平𠔌、密雲四個縣。9月初,我們的"四清"隊伍進入了四縣我校負責的各公社。我和何東昌同志,還有黨委常委滕藤同志、李恩元同志帶隊,我和東昌負總責。東昌、滕藤和我到延慶,我任縣工作團黨委副書記,東昌任永寧公社工作團黨委書記,滕藤同志任四海公社工作團黨委書記。李恩元到懷柔參加縣工作團領導,擔任縣團黨委副書記,同時兼管派往密雲去的清華師生。去平𠔌的,由水利係總支書記張思敬同志負責。出發前,我們組織學習了"二十三條"和市委的指示,嚮師生提出了幾條主要要求:一是要學會吃苦;二是嚮貧下中農學習,嚴格遵守群衆紀律;三是要學會做群衆工作,學會從思想上發動群衆;四是要學習政策、掌握政策;五是要提高警惕,防止地、富、反、壞的破壞。同時,我們嚮清華帶隊的各級幹部特別交待了幾點:一是要盡量給學生壓擔子,放手讓他們在工作中鍛煉;二是要註意團结基層幹部的大多數,孤立打擊極少數壞分子;三是要搞好群衆的生産,千方百計增加水澆地;四是要註意和各機關、各單位參加"四清"的幹部加強團结,搞好關係。從事後看,大體上清華參加"四清"的大多數同志做到了這一些,沒有出大的偏差,在掌握政策和興修農田水利上搞得更好些。劉仁同志、趙凡同志都曾嚮我提到過這些,表揚了清華。
  我們正在全身心地搞"四清"運動的時候,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匯報》上發表了《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因為我們在鄉下看不到《文匯報》,不知道這回事。11月29日和30日《北京日報》、《人民日報》轉載了姚文元的文章,還加了編者按語,我這纔知道姚的文章。我是在12月上旬看到這篇文章的。姚文元的文章說,吳晗"用地主資産階級的國傢觀代替了馬剋思列寧主義的國傢觀,用階級調和論代替了階級鬥爭論。在今天宣傳這些地主資産階級鼓吹了千百年的陳舊觀點,究竟是為什麽?究竟是對誰有利?"文章進而把吳晗的《海瑞罷官》劇本産生的背景和1961年經濟睏難時期帝、修、反的反華高潮聯繫起來,和"單幹風"、"翻案風"聯繫起來,說"《海》劇是要拆掉人民公社的臺,恢復地主富農的罪惡統治,希望有一個代表他們利益的人物出來為他們翻案,使他們再上臺執政",說"《海》劇中'退田'、'平冤獄'是資産階級反對無産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鬥爭焦點"。對於姚文元文章的這種牽強附會扣大帽子的霸道作風,我是不贊成的。《北京日報》、《人民日報》轉載姚文時都加了比較長的按語,強調"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和"說理的方法,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來討論的精神,我認為是正確的。當時因為我沒看過《海瑞罷官》,不知道《海》劇的具體內容,在鄉下消息又閉塞,所以也就沒有再多想什麽。後來聽說1965年秋天中央政治局的常委擴大會上,毛主席問彭真:"吳晗可不可以批判?"彭真同志說,"吳晗有些問題可以批判。"姚文元文章發表後,12月20日,毛主席將他對《海瑞罷官》的意見找彭真同志談了,彭真同志不同意把《海》劇同彭德懷聯繫起來。據說,彭真同志認為,吳晗同志同彭德懷沒有聯繫,吳晗的文章是在廬山會議之前,劇本是別人讓他寫的,與"單幹風"、"翻案風"沒有聯繫,並且提出他主張"放"的方針。當時毛主席表示同意彭真同志"放"的方針,吳晗問題兩個月後再作政治結論。12月27日,吳晗在《北京日報》上發表了進行自我批評的文章《關於〈海瑞罷官〉的自我批評》,說學術上的批評討論是一件喜事,他表示歡迎,還說:"一句話,我忘記了階級鬥爭。"他把研究海瑞的情況列了一個時間表:《海瑞駡皇帝》一文發表在1959年6月16日,中央廬山會議反對右傾機會主義是8月間的事;《海瑞罷官》的劇本寫於1959年到1960年,發表於1961年1月,也在1961年、1962年社會上出現"單幹風"、"翻案風"之前。吳晗的自我批評列舉的事實,證明彭真同志嚮毛主席說明的情況是真實的和正確的。後來報紙上發表了許多評論吳晗的文章,我有的看了,有的沒有看,我的思想集中於"四清",沒有再去註意這件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第1節:再版序言(1)第2節:再版序言(2)第3節:再版序言(3)第4節:前言(1)
第5節:前言(2)第6節:山雨欲來(1)第7節:山雨欲來(2)第8節:山雨欲來(3)
第9節:山雨欲來(4)第10節:山雨欲來(5)第11節:狂風暴雨(1)第12節:狂風暴雨(2)
第13節:狂風暴雨(3)第14節:路難行(1)第15節:路難行(2)第16節:路難行(3)
第17節:路難行(4)第18節:路難行(5)第19節:路難行(6)第20節:路難行(7)
第21節:路難行(8)第22節:路難行(9)第23節:路難行(10)第24節:路難行(1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