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史 》 皇傢醫事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屈維英 Qu Weiying
古人云:“醫之道大矣,可以養生,可以全身,可以盡年,可以利天下與來世。”自封建初期始,宮廷即設置醫藥,《周禮·天官塚宰下》有雲:“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製其食。”可以說,太醫院的設置不僅維係着皇族的生命健康,更關乎王朝社稷的興衰。
在清朝12位皇帝中,稱得上具有雄纔大略和勤政為民的皇帝衹有4位,即: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清聖祖康熙帝玄燁,清高宗乾隆帝弘歷。其中,自康熙、雍正至乾隆三朝都為戰勝天花做出了持久的努力,太醫院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康熙帝的兒子雍正帝秉承其父皇的做法,十分重視天花的預防。他曾說:“滿洲、蒙古等艱於子息者,大都為出痘所殤,此亦無力種痘之故耳。”他還以南方種痘很有成效為例,強調種痘的必要性。
一直崇拜和效法其祖父的乾隆帝,也繼承康熙的秉性,更加積極地推廣人痘接種術,以防止天花。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一月,乾隆帝指令太醫院院使劉裕鐸和禦醫業良玉等認真研讀《痘疹不求人》一書,並擬出防治用藥處方。劉裕鐸是當時太醫院中的治痘專傢,醫術高明,屢受皇帝褒奬。他仔細閱讀了《痘疹不求人》一書後,高興地嚮皇帝報告:“臣等合參方中藥品,均屬妥協有理。僅此仰懇聖恩,賜錄三方合參備用,以推廣皇仁,用充幼科之助。”
勤政、博學的乾隆帝特別關心民間天花的防治工作。乾隆年間,作為預防天花的種痘技術,已走出宮廷和太醫院,開始推廣到全國許多地方。當時,禦醫們每年都奉旨到天花流行較頻繁的地方為少年兒童種痘,並逐漸形成為太醫院的一項制度,類似於今日城市醫務人員到邊遠地區的巡回醫療。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初三日,禦醫劉芳遠奉乾隆之派遣,專程到察哈爾鑲紅旗和正白旗接種人痘,“共種得兒童七十五名,俱已全好。”
乾隆朝太醫院院使劉裕鐸在種痘方面頗有成效。在不少清宮醫案中可以看到,針對痘疹重險、順逆等不同病情,治痘專傢劉裕鐸用過“養榮消風湯”,以治“肝氣上衝,復因外感風寒……周身發出風疹”;用“疏風清肌飲”,以治“風疹漸透,但正氣尚虛,餘熱未盡,形瘦氣弱,軟倦心煩”等癥。因此,乾隆帝非常信任劉裕鐸的醫術,經常給他下達“快快的治”的諭旨。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察哈爾鑲黃旗總督頓都剋查卜嚮朝廷理藩院報告當地尚有未出痘幼童137名。太醫院九品吏目加一級王德潤奉旨前往察哈爾鑲黃旗種痘,到達目的地之後,“即傳集兒童看視,除有病未到及有瘡疾不可種者十二名外,一百二十五名臣細心用藥調治,悉獲和平;始於閏四月初四日布種,俱如期發熱,見點起長,行將結痂。”從王德潤的奏報可以看出,在接種時要先檢查兒童是否患有其他病特別是有無瘡瘍等病癥。這種做法是當時治療和預防天花的一個歷史性的進步,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這是古人的高明之處。
經過乾隆朝的努力,並隨着天花防治醫術的進一步提高,從宮廷權貴到黎民百姓普遍推行了有效的接種措施,國民對天花的免疫力大為增強,人們對天花已經不再是原來那樣“談痘色變”了。在太醫院,禦醫在宮內進行普遍接種的同時,在治療和護理方面也積纍了不少知識和經驗。
由於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視,清朝早期的種痘制度已初步建立起來,主要措施大體有以下幾條:
一、對已經種痘者和未經種痘者嚴加區別。對兩類人分別進行掌握,特別是對被稱為“生身子”的未出痘者要更加註意,一般不許他們出入皇宮。
二、為避免交叉感染,規定凡是“諸藩未出痘者,免入京師”,以防感染。
三、每年安排太醫到各部種痘,以增強人們對天花的免疫力。這是預防天花的關鍵所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皇傢醫事》目錄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藥(1) | | 帝王也需用猛藥(2) | 醫療護理方法多(1) | 醫療護理方法多(2)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 | 藥材地道要講究 | 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 | 重視未病控病情(1) | | 重視未病控病情(2) | 中醫治西人 | 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 | 臨終救命生脈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