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名家点评《金瓶梅》风月往事   》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8)      傅光明 Fu Guangming

  第九种说法,认为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写的,这个说法是一个美国人提出来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芮效卫,他的英文名字叫David Tod Roy,他写了一篇论文叫《汤显祖创作〈金瓶梅〉考》,论文收在《〈金瓶梅〉西方论文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这位芮效卫是海外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著名学者,他也是最近在美国出版的《金瓶梅》英文译本的译者。但他这个“汤显祖说”也是证据不足,很难成立,尽管他很有名。
  第十种说法,说是三个人合写的,一个是谢榛,也是明代中叶很有名的诗人,一个是郑若庸,是个著名的戏曲家,还有一个叫朱厚煜,是当时的一个藩王。这个见于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的《〈金瓶梅〉作者之谜》里边所收的王莹、王连洲的一篇论文。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好几本关于《金瓶梅》作者的书。
  这几种我们只要知道名字,只要知道是哪些人写过文章就可以了,不必给予太多的注意,我们脑子里知道有这么几个说法就够了。
  下面一种说法,李先芳说,这是明代中叶一个做大官的,见于叶桂桐、阎增山写的《李先芳与〈金瓶梅〉》,也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的书。刚才我说了,宁夏人民出版社好像对这个问题特有兴趣,出版了好几本。
  第十二种,冯梦龙说。冯梦龙大家熟悉了,是《三言》的编者和作者。冯梦龙的时间比较晚,他是明末万历年间或万历以后的人,这不太符合“嘉靖间大名士”。这个说法是陈昌恒提出来的,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由于冯梦龙我们都很熟悉,所以这个说法也值得注意。
  第十三种说法,王稚登说。他是万历年间的一个写戏曲、散文、诗歌的有名文人。这个说法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4期,由马征和鲁歌两位提出。
  这些我们只要知道名字就可以了,不必要详细的去追究。下面我再介绍两个说法以后,再介绍几个名字就可以了,没必要一个一个的详细介绍。
  第十四种,冯惟敏说。山东人,写散曲的,也是一个文学家。这个说法最早是由孙楷第提出来,但是孙楷第没有写文章,他只是表示过,和别人谈话之中讲过,有可能是冯惟敏。但是他也没有说出他的根据。于是有人就根据孙楷第的想法写成了文章,考证出来就是冯惟敏。在齐鲁书社1988年出的《〈金瓶梅〉研究集》里有一篇《也谈作者及其成书时间》,作者是赵兴勤。
  第十五种,唐寅说。就是唐伯虎,相传是个风流成性的文人,于是把他和《金瓶梅》挂上了钩。见于朱恒夫的《作者唐寅初考》,发表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这个我认为也不是很可靠。可备一说而已。
  下面我介绍其他的说法,点名字而已,没有必要一个一个详细讲。有徐渭——就是徐文长;有沈德符;有陶望龄,浙江人;有汪道昆,安徽人;有丁耀亢,戏曲家,山东人;有丘志充,山东人;有丁惟宁,山东人;萧鸣凤,浙江人;有王宷,在徐州做过官。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王宷呢?因为《金瓶梅》里边写了一个徐州的判官就叫王采。他们查出来历史上还真有一个王宷,于是他们说这个人就是《金瓶梅》的作者,逻辑和证据就是这么来的。
  以上介绍的就是这么几种,别的就不介绍了,总而言之,有五六十种之多,我们了解一个情况就可以了。
  五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笑学”一切都是猜测。
  有人用“金学”这个名字,最早“金学”是在港台和海外流行的,那是指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研究,叫做金学。后来大陆的学者觉得这个名词不错,于是就用来指《金瓶梅》的研究,仿“红学”之例,叫做金学。现在在《金瓶梅》研究者这个圈子里比较流行,这个圈子外不大有人提起。我有一句开玩笑的话,研究兰陵笑笑生是谁,我们不妨称之为“笑学”。《金瓶梅》可以叫“金学”,红楼梦可以叫“红学”,曹雪芹可以叫“曹学”,难道笑笑生不可以叫“笑学”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金瓶梅》的作者之谜(2)《金瓶梅》的作者之谜(3)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4)《金瓶梅》的作者之谜(5)《金瓶梅》的作者之谜(6)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7)《金瓶梅》的作者之谜(8)《金瓶梅》的作者之谜(9)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0)《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1)《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2)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3)《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4)《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5)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1)《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2)《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3)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4)《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5)《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6)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7)《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8)《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