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怕是風流負佳期:西廂記裏的世情男女   》 第8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7)      侯虹斌 Hou Hongbin

  但金聖嘆這種從"文"的角度批評《西廂記》的方法,不見得能被大傢都接受。清代批評傢梁廷枏評曰:"其實金聖嘆以文律麯,故每於襯字刪繁就簡,而不知其腔拍之不協。"就是說,金聖嘆不懂音律,改過的歌詞根本不能適合麯子。至此"以文律麯"也成為大傢對金聖嘆公認的評價。而李漁在《閑情偶寄》裏更說:"聖嘆所評,乃文人把玩之《西廂》,非優人搬弄之《西廂》也。文字之三昧,聖嘆已得之;優人搬弄之三昧,聖嘆猶有待焉。"直接指責金聖嘆不懂麯。
  我們不可能聽到原始形態的《西廂記》,也無法判斷金聖嘆是否不懂音律。但就從文本來說,我認為,金聖嘆對故事的改動多數都是令原文失色的。他過分擡舉崔鶯鶯和張生,非得按他心目中的"千金國豔"去修改崔鶯鶯,讓她變成一具完美的木頭人。老百姓喜歡他的評點本,正是因為他把人物形象變得簡單、概念化了,符合了普通讀者的審美趣味而已。
  5、《西廂》續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事實上,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之後,亦有大量的改編、仿作。如"元麯四大傢"中的鄭光祖有《梅香》一劇,白樸有《東墻記》一劇,都有模擬蹈襲《西廂記》的鮮明痕跡。
  據學者統計,從明太祖建國伊始至清末,有著錄的關於西廂故事的作品即有近三十部,它們包括李開先《園林午夢》,詹時雨《西廂弈棋》,崔時佩、李日華《南調西廂記》,陸采《南西廂》,卓人月《新西廂》等等,各種托名為"後西廂"、"續西廂"、"錦西廂"、"東廂記"的作品層出不窮,而且,有些作品已無法查證作者。這些作品中,現存的還有十五部之多。民國年間的學者譚正璧曾寫有論文《王實甫以外二十七傢〈西廂〉考》,專門考查故事的流傳。
  這些"後西廂時期"的作品,多作於明中葉至清乾嘉年間,所以也多為傳奇(因明代的戲劇基本上都是傳奇)。它們都對故事做了改動,結局都不同。有張生落第,鶯鶯終嫁鄭恆的;有張生看上紅娘,鶯鶯吃醋,經過周折雙美並嫁的;有張生終於醒悟,意識到私情不對,終於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不必細看,衹讀其結局或梗概,就知它們思想拙劣,境界庸俗。言之無文,所以行而不遠,它們都很少被人接受。
  其中,較為值得一提的是李日華、崔時佩《南調西廂記》(傳奇),陸采《南西廂》(傳奇)。他們最大的貢獻是把北雜劇演唱形式的《西廂記》,改編為南調的傳奇《西廂記》,後世幾百年聽的都是南方的《西廂記》。這兩出傳奇的功勞不可抹殺。
  不過,文學史上對這兩部"南西廂"的評價頗為刻薄,如李漁《閑情偶寄》中就說,《西廂》由北而南,是"變極佳者為極不佳,極妙者為極不妙","千金狐腋,剪作鴻毛;一片精金,點成頑鐵",說李日華、陸采都是點金成鐵。實際上,李崔版的《南調西廂記》裏大量使用王實甫《西廂記》的原文,而陸采在語言上則盡可能地避開"王西廂",另闢蹊徑,一個想靠攏、一個想逃避,但都無法達到"王西廂"的高度。但也必須承認,戲麯演出並不適宜過雅,"南西廂"在這方面,就比"北西廂"更能適就這種要求。更重要的是,宋元之後,主要的戲劇形式已由雜劇、南戲轉為傳奇,後世昆麯所演《西廂記》即大體襲用的就是李日華等編寫的《南調西廂記》,如果沒有這類"易北為南,以就新腔"的改編本,《西廂記》的舞臺傳播早已中斷,單靠刻印原著,《西廂記》有可能被歷史遺忘。
  補充一筆,現代戲劇傢田漢也寫有京劇《西廂記》,結局則變為張生落第,老夫人不肯允婚,鶯鶯與張生遂一起出走,"反封建"的意味頗濃。不過,現在看來,這樣的西廂之思想境界,與張生大徹大悟、成佛升仙的結局,基本上都屬於同一個層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目錄第2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1)
第3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2)第4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3)
第5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4)第6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5)
第7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6)第8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7)
第9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1)第10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2)
第11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3)第12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4)
第13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5)第14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6)
第15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7)第16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8)
第17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1)第18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2)
第19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3)第20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4)
第21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5)第22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6)
第23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7)第24節: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