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北京地理之民間絶藝   》 從“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佚名 Yi Ming

  從“玉器街”前門外廊房二條看老北京玉器行
  前門外廊房二條,自前清起就被稱作“玉器街”,臨街房屋十之八九是玉器鋪。據熟知廊房二條歷史的郭德瑞介紹,這條街的所有玉器鋪中有三傢最知名。街西段的富德潤是明朝大將常遇春後代常八的買賣,他那二層小樓是整條街上最氣派的門臉。街中段德義興的掌櫃黑老大(黑文志)以眼力好著稱,傢裏存有許多珍稀物件。街東段德源興的掌櫃鐵寶庭人稱“鐵百萬”,專做翡翠買賣,雖說就一間小門臉,但傢大業大,整條街都知道就算一船翡翠沉入大海,也傷不着他的元氣。
  與緊鄰的大柵欄不同,廊房二條雖也店鋪林立,但經營的是一般百姓親近不得的昂貴玉器,所以少了幾分熱鬧,多了幾分清靜和整潔。整條街衹有做錦匣的瑞華齋和給玉活兒拋光的永元齋同處的小院總是熱熱鬧鬧,由於他們手藝好,每天都有不少玉器行的手藝人聚在那裏讓他們拋光、做錦匣,其中不乏潘秉衡、劉德瀛、王樹森、鳥張(張雲和)等琢玉大師。據郭先生回憶,這些玉器手藝人都住廊房二條附近,所以衹要沒活兒就成天“長”在這個小院裏。玉器行與其他行當的“前店後廠”不同,手藝人衹賣手藝,買賣人衹做生意。玉器鋪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傢境殷實;而手藝人衹靠着一點“活兒錢”生活,大多貧睏,如果自傢有個玉器作坊就算不錯了。學磨玉先得會使“凳”
  北京玉器“四大怪”之一王樹森的父親就開着個玉器作坊,傢裏支着四張磨玉用的凳。王樹森的徒弟、工藝美術大師李博生說,玉器行裏的老工具是把鐵坨子架在凳槽架子上與木軸相連,手藝人坐在木凳上蹬踩踏板帶動鐵坨子來回轉,達到磨玉的效果。而這鐵坨和玉石都屬硬物,相互磨擦易迸出火花,所以架子旁邊還要置一鐵鍋,將水和金剛砂和成糊狀,磨玉時搭在玉上當磨料。玉器行裏把這些傢夥什兒統稱為“凳”。如今凳已被現代化的工作臺取代,但北京玉器廠的總工藝師任世永說,除了木架子變成了鐵皮臺、腳蹬動力變成了電機動力、金剛砂糊變成了鑽石粉鍍在鐵坨上以外,玉器作品上的溝、坎、眼還是用千年不變的原理磨出來的,這也是玉器製作不稱雕刻而稱琢磨的原因。
  李博生曾聽師傅說,玉器行手藝人要想在作坊裏掙口飯吃,首先得通過上凳考試,也就是在一上午時間內把凳支起來摽穩當,凳繩連接踩板讓軸轉起來,將鐵坨和木軸用紅土加蠟的自製膠粘上,並用小錘和砧子把坨攏在一條直綫上轉動,一切停當後再找塊“鍘頭兒”(廢料)試傢夥。如果沒利落勁兒,在了座(玉器行作坊裏管事的)“叫飯”時還沒幹完,不用人轟,自己找地兒吃飯去。李先生說王樹森大師打小就在凳下面玩,不到十歲就爬上有成人腰高的坐凳上偷着幹些小活了。一次,一個洋人拿來一小塊翡翠請王大師的父親做個花戒面。如果是一般手藝人就會把料磨薄了,規規矩矩地做個戒面,可王大師卻將這塊翡翠中間挖出一塊來,做成了兩個戒面。雖因偷料被父親執行了“解踩板”的傢法,還被打折了右手小指,但像從小料上挖出一塊這樣的高難技藝都能做,足見王大師使用凳的嫻熟程度,而且王大師年幼時就在使用和設計玉料上顯現出的靈感,也是其日後成為玉器大師的關鍵。

    新京报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四大名旦”光彩奪目一出生就為達官貴人服務流落民間照樣富有創造力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市場看似興盛的背後賣得好的還是大師作品講究人性與個性從“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玉器製作重在“琢磨”靠手藝吃飯(1)靠手藝吃飯(2)
玉器行的工匠被稱為“先生”周末去動物園上寫生課千年老手藝足夠人琢磨一輩子的老手藝
在哈德門外很是熱鬧過一陣繁榮過後尋找新的活法等不到“遲來的愛”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藝人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1)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2)編織宮廷藝術的錦綉“格律詩”昔日佈局穩重為皇傢專用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