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國下   》 難容水火(1)      易中天 Yi Zhongtian

  劉備病逝於永安前,曾精心安排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即托孤於諸葛亮,並以尚書令李嚴為副。但是,劉備去世後,李嚴並沒有能夠起到輔臣的作用。相反,他還在八年後被廢黜和流放。那麽,諸葛亮為什麽要這樣做?在這種斷然的决定背後,又有什麽深刻的政治原因呢?
  上一集我們講了諸葛亮和劉禪的君臣關係,這一集我們講諸葛亮要處理的第二種關係:同僚關係。在蜀國,諸葛亮的同僚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李嚴。為什麽呢?同為顧命,並受遺詔。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臨終前曾“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李嚴傳》也說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而且劉備還“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個安排,和孫策死後的情況十分相似。據《三國志》之《張昭傳》和《周瑜傳》,孫策臨終前曾托孤於張昭,周瑜也“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諸葛亮擔任的丞相和張昭擔任的長史都是文職,或行政長官;李嚴擔任的中都護和周瑜擔任的中護軍都是武職,或軍事長官。周瑜與張昭“共掌衆事”,李嚴與孔明“並受遺詔”。一武一文,一副一正,真是何其相似乃爾!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周瑜,或者希望他是周瑜。
  那麽,李嚴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
  沒有。李嚴不但沒有能夠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反倒還在劉備托孤八年以後被廢,身敗名裂。這就和周瑜的情況完全不同,也為歷史留下了一個疑案。本集要講的,就是這個疑案。為此,我們必須把李嚴被廢的經過說一下。
  據《三國志·李嚴傳》,事情大體上是這樣的: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嚴督運軍糧。這時,李嚴已改名李平(為方便讀者,以下仍稱李嚴),正以中都護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催辦督運糧草自然是份內的工作。可惜李嚴的運氣實在太差。這年夏秋之際,連降大雨,軍糧無法如期運到前方。於是,李嚴就派人到軍中說明情況和想法,請諸葛亮回師(呼亮來還),諸葛亮也答應了(亮承以退軍)。但是,當諸葛亮退兵的消息傳來時,李嚴卻故作奇異大驚小怪地說,唉呀,軍糧很充足嘛,為什麽要撤退(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又上表劉禪,說諸葛亮的撤軍是“偽退”,目的是誘敵深入(欲以誘賊與戰)。這當然不是事實,也會引起猜疑。諸葛亮衹好把李嚴前前後後親筆所寫的書信都原原本本地拿出來給大傢看(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這下子李嚴沒有話說(辭窮情竭),衹能坦白交代,低頭認罪(首謝罪負)。
  這就是李嚴被廢的經過,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情節可疑。第一,犯罪動機不明。《三國志》的說法,是李嚴要推卸責任(解己不辦之責),嫁禍於人(顯亮不進之愆)。前一條說得過去,後一條就有問題。李嚴的表文說得很清楚,諸葛亮的撤軍是“欲以誘賊與戰”。這明明是說他誘敵深入以退為進嘛,怎麽會是“顯亮不進之愆”呢?第二,作案手法拙劣。李嚴如果要陷害諸葛亮,他就不該這樣前言不搭後語,也不該留下證據和把柄。以李嚴之聰明,豈能想不到將來諸葛亮會“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第三,衹有一面之詞。我們知道,蜀漢是沒有史官的,也沒有人為李嚴編文集。所以,李嚴的真實想法和說法,我們是永遠都不得而知了。不過,正如北京大學田餘慶教授《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一文所言,前述故事“過於乖謬,不符常情”,實在不像李嚴的所作所為。因此,田先生“頗疑其間另有文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內容簡介非常君臣(1)非常君臣(2)非常君臣(3)非常君臣(4)非常君臣(5)
非常君臣(6)難容水火(1)難容水火(2)難容水火(3)難容水火(4)難容水火(5)
難容水火(6)難容水火(7)無力回天(1)無力回天(2)無力回天(3)無力回天(4)
無力回天(5)無力回天(6)無力回天(7)殊途同歸(1)殊途同歸(2)殊途同歸(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