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北京地理之民间绝艺 》
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佚名 Yi Ming
从“玉器街”前门外廊房二条看老北京玉器行
前门外廊房二条,自前清起就被称作“玉器街”,临街房屋十之八九是玉器铺。据熟知廊房二条历史的郭德瑞介绍,这条街的所有玉器铺中有三家最知名。街西段的富德润是明朝大将常遇春后代常八的买卖,他那二层小楼是整条街上最气派的门脸。街中段德义兴的掌柜黑老大(黑文志)以眼力好著称,家里存有许多珍稀物件。街东段德源兴的掌柜铁宝庭人称“铁百万”,专做翡翠买卖,虽说就一间小门脸,但家大业大,整条街都知道就算一船翡翠沉入大海,也伤不着他的元气。
与紧邻的大栅栏不同,廊房二条虽也店铺林立,但经营的是一般百姓亲近不得的昂贵玉器,所以少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清静和整洁。整条街只有做锦匣的瑞华斋和给玉活儿抛光的永元斋同处的小院总是热热闹闹,由于他们手艺好,每天都有不少玉器行的手艺人聚在那里让他们抛光、做锦匣,其中不乏潘秉衡、刘德瀛、王树森、鸟张(张云和)等琢玉大师。据郭先生回忆,这些玉器手艺人都住廊房二条附近,所以只要没活儿就成天“长”在这个小院里。玉器行与其他行当的“前店后厂”不同,手艺人只卖手艺,买卖人只做生意。玉器铺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家境殷实;而手艺人只靠着一点“活儿钱”生活,大多贫困,如果自家有个玉器作坊就算不错了。学磨玉先得会使“凳”
北京玉器“四大怪”之一王树森的父亲就开着个玉器作坊,家里支着四张磨玉用的凳。王树森的徒弟、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说,玉器行里的老工具是把铁坨子架在凳槽架子上与木轴相连,手艺人坐在木凳上蹬踩踏板带动铁坨子来回转,达到磨玉的效果。而这铁坨和玉石都属硬物,相互磨擦易迸出火花,所以架子旁边还要置一铁锅,将水和金刚砂和成糊状,磨玉时搭在玉上当磨料。玉器行里把这些家伙什儿统称为“凳”。如今凳已被现代化的工作台取代,但北京玉器厂的总工艺师任世永说,除了木架子变成了铁皮台、脚蹬动力变成了电机动力、金刚砂糊变成了钻石粉镀在铁坨上以外,玉器作品上的沟、坎、眼还是用千年不变的原理磨出来的,这也是玉器制作不称雕刻而称琢磨的原因。
李博生曾听师傅说,玉器行手艺人要想在作坊里挣口饭吃,首先得通过上凳考试,也就是在一上午时间内把凳支起来摽稳当,凳绳连接踩板让轴转起来,将铁坨和木轴用红土加蜡的自制胶粘上,并用小锤和砧子把坨拢在一条直线上转动,一切停当后再找块“铡头儿”(废料)试家伙。如果没利落劲儿,在了座(玉器行作坊里管事的)“叫饭”时还没干完,不用人轰,自己找地儿吃饭去。李先生说王树森大师打小就在凳下面玩,不到十岁就爬上有成人腰高的坐凳上偷着干些小活了。一次,一个洋人拿来一小块翡翠请王大师的父亲做个花戒面。如果是一般手艺人就会把料磨薄了,规规矩矩地做个戒面,可王大师却将这块翡翠中间挖出一块来,做成了两个戒面。虽因偷料被父亲执行了“解踩板”的家法,还被打折了右手小指,但像从小料上挖出一块这样的高难技艺都能做,足见王大师使用凳的娴熟程度,而且王大师年幼时就在使用和设计玉料上显现出的灵感,也是其日后成为玉器大师的关键。
新京报 编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
|
|
“四大名旦”光彩夺目 | 一出生就为达官贵人服务 | 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 | 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 | 卖得好的还是大师作品 | 讲究人性与个性 | 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 | 玉器制作重在“琢磨” | 靠手艺吃饭(1) | 靠手艺吃饭(2) | 玉器行的工匠被称为“先生” | 周末去动物园上写生课 | 千年老手艺 | 足够人琢磨一辈子的老手艺 | 在哈德门外很是热闹过一阵 | 繁荣过后寻找新的活法 | 等不到“迟来的爱” | 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艺人 |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1) |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2) | 编织宫廷艺术的锦绣“格律诗” | 昔日布局稳重为皇家专用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