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评论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早年作品雖說拍得也很用心,但卻很難讓人看出他日後所能擁有的成就。他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與觀察纔最終成長為一位藝術傢的,並隨之擁有了一種個人化的視覺。他那時拍的短片主要是紀錄片,他還在1968年的畢業論文中將紀錄片創作好好地拔高了一把:“現實是如此豐富、如此偉大、無與倫比,什麽都不會重複,沒有哪個鏡頭可以重來一遍,我們不必擔心它的情節發展:每天它都會給我們帶來新鮮與不凡的畫面。現實是紀錄片的出發點,這並非是一個悖論。我們衹需完全相信現實自身的編劇能力就可以了。”[6]他還列舉了一些人名,他們都樂於記錄生活的復雜性,將剪輯看做一種創造過程,其中包括影評人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和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理查德·利科剋(Richard Leacock)等。
卡吉米茲·卡拉巴奇(Kazimierz Karabacz)也是洛茲的老師,他在1958年拍過一部名叫《星期日音樂傢》(Sunday Musicians)的紀錄片,片長10分鐘。這部作品一定給基耶斯洛夫斯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994年,當他被要求列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影片時,《星期日音樂傢》成為其中唯一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他選出的其他九部影片是[排名不分先後]:費利尼的《大路》[La Strada]、肯·羅奇的《小孩與鷹》、布烈鬆[Bresson]的《死囚越獄》[A Man Escaped]、博·維德貝裏[Bo Widerberg]的《嬰兒車》[The Pram]、伊萬·帕瑟[Ivan Passer]的《逝水年華》[Intimate Lighting]、塔可夫斯基[Tarkovsky]的《伊萬的童年》[Ivan’s Childhood]、特呂弗的《四百下》[The 400 Blows]、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和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The Kid]。不過,他給英國《視與聽》[Sight and Sound]雜志開具的名單中卻又以托尼·理查森[Tony Richardson]的《一個長跑運動員的孤獨》[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取代了《四百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 | 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 | 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 | 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 | 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 | 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 | 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 | 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 | 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 | 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 | 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 | 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 | 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 | 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 | 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 | 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 | 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