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在法国,抗拒"改变"的力量可谓强大。可是,要知道,每当有人在一个领域发起革新时,就等于是将某种变化的一系列外部效应嵌入其他各领域。老的产品在新产品的竞争下只能退出市场,由于需求锐减,维持该产品所需投入的代价势必越来越高昂,最终达到得不偿失的程度。有些开张还不到五年的电子元器件厂已经关门了。在这个行业内,单品价格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五的速度滑落,还有不少行业也面临类似情况。潮流浩浩荡荡直奔"新颖"和"完善"而去,同时将那些生产过时产品的厂家推向了灭顶之灾。市场空间有其限度,"出新"必然"推陈"。你可以玄思一番并自我安慰:贫穷而幸福的日子说不定比富裕而不幸的日子更好过。但这不过是卢梭式的没有任何现实支撑的空想。我不敢保证,眼下数西方社会的人过得最幸福,但我认同一点:西方社会的生活条件为幸福提供了最合适的土壤:人的健康水平较高,寿命较长,有较好的医疗保障,拥有闲暇,改善物质条件的愿望也比较容易实现。这些就是付出了"改变"的代价才得到的。"改变"意味着种种艰辛。干我们这行的人,脑子里总有一个念头不时闪现:"我们的一席之地还能不能保住?"工商业界没有哪一行的人不抱着如履薄冰般的心情。我们也不可能背离实业和金融的普遍逻辑去给客户提什么忠告。要是我们对他们说:"折腾什么呢,您总有咽气的一天,迟早的事。"--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不是我们应该扮演的角色。当然,也不是任何人应该扮演的角色。我尊重事实,我们的生活既有优越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但是,在这个全速发展的社会里,大体还是优越的一面占强。
除了顺势而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政府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愿意采取权宜手段来减轻个体所受的冲击,但这样做的代价是沉重的,而且这一沉重代价是由全体国民承担的。有一种错觉,在法国尤其根深蒂固,以为存在某个"埋单方"。过去人们爱说"银行会给钱的",也不想想,银行的钱其实是大家寄放在那儿的存款汇聚而成的,难道他们把钱存进银行是为了叫银行替他们花掉吗?同样荒唐的说法还有"国家会给钱的",国家难道不是民众的总和?任何公共政策都无可厚非--只要其代价我们承受得起。法国人一度被灌输了这样的印象:公关利益指向的是一种较为轻松的生存环境,比方说,一份工作将摊给多人来做。事实却是,一个人工作得越多,他就越能给其他人带来工作机会。认为延长法定休假期将迫使业主雇用更多人手来维持企业运转的说法完全不着边际。论失业率,恰恰是人均工作时间较长的国家比工作时间较短的国家来得低。将个体利益和共同利益不恰当地捆绑起来,把减少工作量鼓吹为善意的、政治正确的行为,带来了接二连三的灾难性后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