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新解——思与行 》
学而篇第一(4)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④。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⑤!”
[译文]
(1.10)子禽问子贡说:“孔夫子每到一个国家,总打听这个国家的政事。是要有所要求呢,还是要有所给予呢?”
子贡说:“先生以温和、善良、恭敬、宽大、谦让对待一切。先生之所追求,与一般人的追求完全不同啊!”
[注释]
①子禽即陈亢,字子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不见此人。但郑玄注《礼记·檀弓》说他是孔子学生,或说即“仲尼弟子列传”的原亢禽。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乃孔子贤弟子,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②夫子:今语先生。夫,父也。古之曰“父”,在春秋前非专指父母之父。乃敬称男子也,字或作“甫”。杨伯峻说:“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其说至谬!
③与之:(1)给予;(2)参与。
④俭:閒,间,宽松。或读为敬,亦通。《礼记·乐记》:“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恭俭,即恭敬。得,待也。
⑤其,岂也,设问之辞。洪颐煊《读书丛录》:“公羊桓六年传:‘其诸以病桓与?’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谓与?’宣五年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其诸’是齐鲁问语。”其诸,即岂非,类今语“莫非,莫不是”。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①,可谓孝矣。”
[译文]
(1.11)孔子说:“当其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当其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若三年而能不改变他父亲一贯的做法,就称得上是孝子了。”
[注释]
①其,他。于,通伊。伊,他之古音。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①。先王之道,斯为美②。小大由之,有所不行③,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1.12)有若说:“礼仪制度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王治国之道,其美善就在于此。让小者、大者都自由发展,那是行不通的,所以要认识‘和谐’之道而协调他们。如果不能用‘礼’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注释]
①礼,仪式与制度。礼有三义:(1)宗教;(2)制度(周索);(3)仪式象征(礼仪、礼貌)。
“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社止于诸侯,道及士大夫。”(《荀子·礼论》)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管子·心术》:“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有体,谓之礼。”
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树达《论语疏证》:“《说文》云:‘和,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和,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②先王,古之圣王。戴望《论语注》:“谓圣人世间,为天子制礼者。”“斯,此也。”郑玄注《周礼·大司徒》:“美,善也。”
③小,小人。大,大人。小,贫贱。大,达也,富贵。戴望说:“小大,指人言。”下篇“君子无小大”,《诗》泮水:“无少无大,从公于迈。”皆以小大指人。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①,言可复也②。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③。”
[译文]
(1.13)有若说:“守信近乎符合礼仪,诺言应当实践。恭敬近乎礼制,才可以远离耻辱。求援不出自己的亲族,才可以受到尊重。”
[注释]
①义,仪也,仪度,仪式,尺度,规矩。礼义即礼仪。
义,规则。“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左传》桓公二年)“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左传》隐公五年)
②言,诺也,承诺。复,履也,履行,实践。《左传》僖公九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如哀公十六年:“吾闻胜也好复言,……复言非信也。”此用前义。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郑玄以复为覆,不确。
③因,援也,求取。失,别失,出离。亲,亲族。指不出离亲族去寻求援助,不求援于外人。宗,通尊,尊重。孔疏读宗为“宗敬”,即尊敬。郑玄训“因”为“亲”,谬。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1.14)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要明白,言语要谨慎。以道义准则自我修正,这才可以说是好学。”
[注释]
①敏,明也,明见。孔疏训敏为“疾”,焦循训敏为“审”,皆不确。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①,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③。”
[译文]
(1.15)子贡说:“处于贫困却不卑谄,处于富贵却不骄慢,这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但比不上处于贫困仍乐于闻道,处于富贵仍爱好礼节。”
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加工玉器、象牙那样)有切有擦,有雕琢有研磨’,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阿赐呀,已经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你就理解了后面!”
[注释]
①通行本作“贫而乐”;据皇侃本,“贫而乐”下有“道”字。
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卫风·淇奥》。《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牙)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言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如切如磋,导学也。如琢如磨,自学也。”(《尔雅·释言》)
③赐,子贡名。《诗》,《诗经》。诸,之也。往,无也,去事已无,故称“往”。“来者”,后来。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①。”
[译文]
(1.16)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应忧虑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注释]
①患:心疾曰患。《说文》:“患,忧也。”不己知:倒置语,不知己也。知,了解、知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图书目录 | 序 | 学而篇第一(1) | 学而篇第一(2) | 学而篇第一(3) | 学而篇第一(4) | 为政篇第二(1) | 为政篇第二(2) | 为政篇第二(3) | 为政篇第二(4) | 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里仁篇第四(1) | 里仁篇第四(2) | 里仁篇第四(3) | 里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