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悟 面臨選擇時的有力幫手:人生參考書   》 第8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8)      安相憲 Ahn Sang-Constitution

  √ 有時反而羨慕他們能那樣盛氣凌人。
  解决辦法
  1.想想生氣的原因
  見到裝腔作勢的人總是生氣。為什麽呢?是不是覺得不如他?或許是不如他,所以對他發火。對自己不滿的人總是對別人發火。這種人會不會就是我們自己呢?
  2.成為出衆的人
  恐怕你已經知道答案了,就是要成為比那些自以為是者更出色的人。如果自己比別人更加出衆,就算別人無理取鬧,也可以一笑而過。爺爺不會因為小孫子在他身上撒嬌打滾而生氣,反而覺得孩子更活潑可愛。如果我們變成"爺爺"那樣的人,那麽耀武揚威在我們眼裏衹不過是不成熟的表現而已。所以要不斷地磨煉自己。
  3.無視
  如果生氣是因為對方看似有理有據,實際毫無意義的觀點,那麽無視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各走各路對雙方無疑都有好處。至於他的所作所為,莞爾一笑就足夠了。就算讓他覺得他是贏傢也沒什麽,完全沒必要為無謂的觀點和對方糾纏不清。
  6.受到不好的評價時
  事實上,我們常常沒辦法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當聽到不好的評價時,人們難免會難過。但隨着時間推移,這些讓人難過的評價也會從心裏慢慢消失。因為,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最好的藥物。
  "人傢說了我貉稽許多壞話。"
  聽了貉稽的話後,孟子答道:"沒關係的,士人總會受到七嘴八舌的非議。這樣做沒辦法消除他們的怒火,也不會對你的名聲有所損害。"
  有個詞叫"不惑",指上了四十歲的人是"不被誘惑"的。孔子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曾這樣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所說的"不惑"就包括不被別人的評價所動搖。
  和孔子不同,普通人就算到了七十歲也很難達到"不惑"的境界。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也曾用這樣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思想:
  "要敏感地察覺客戶需求,就要同時應對遭受拒絶或受到傷害的情況,而且這種傷害通常很難痊愈。"
  面對別人的批評,我們為什麽會受到傷害呢?
  因為人往高處走。對生存環境敏感的現代人來說,維持以及提高自己的地位非常重要。現代社會人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思想也就越來越容易受到影響而被同化。於是越想維持甚至提高地位,就越會對別人的評價敏感。
  守舊,缺乏解决矛盾的能力。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就被灌輸諸如"要孝敬父母","兄弟姐妹要互幫互助","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之類的思想。所以平日裏總是避免出現與這一思想相背離的情況,於是也就喪失了鍛煉自己解决矛盾的機會。現在如果采訪上班族,他們大多會說相比於物件管理和文書工作,直接面對客戶和領導更睏難。
  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評價自己的標準。沒有自我評價的標準時,我們就衹能從別的地方或者別人那裏藉鑒。但那是別人的標準,不是自己的標準。反之,若是已經有了自己的標準就很可能從別人的口誅筆伐中解脫出來。
  事實上,我們常常沒辦法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正像作者聽到與他的書有關的評價時那樣。不可能都是好評,往往也會聽到"看着很纍"或"不過如此"的言論。此時心情就會沉重起來,當然衹是一瞬間。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讓人難過的評價也會從心裏慢慢消失。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最好的藥物。
  新生事物問世總會遭遇抵觸,這對於我們處理感情問題幫助也很大。人們做自己熟悉的事總是手到擒來,倘若去嘗試創新,起初總會有抵觸。如果有人對你的主張或行為發表不同意見的話,你可能會肯定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是因自己有錯誤,而是跟別人想法不一致纔受到抨擊,那說不定反而會更加堅定自己。
  另外,評價低的人更容易管理自己,也更沒有必要失望。在社會上獲得較高評價的人,為了維持這種評價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但對於大多數人,別人是不會對他們抱有太大期望的,所以不用多少努力也可以提高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就好比本學期成績不理想的人在下學期提高成績要比那些優等生容易得多,兩者道理是一樣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言實出版社
第1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1)第2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2)第3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3)
第4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4)第5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5)第6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6)
第7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7)第8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8)第9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9)
第10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10)第11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11)第12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12)
第13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13)第14節:第一部分 為人處世(14)第15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1)
第16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2)第17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3)第18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4)
第19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5)第20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6)第21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7)
第22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8)第23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9)第24節:第二部分 面對工作(10)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