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中外建筑的文化脉络:追逐建筑 》
寻找建筑文脉(7)
刘元举 Liu Yuanju
张锦秋就是这样带着参禅般的虔诚,在深山古刹中感悟着,寻找着。她到了佛光寺时,遇见了一位法号叫湛瑞的法师。她很敬重这位法师,她是这样描写的-- “暮色降临,浩月当空,我独自一人在群山环抱的寺院内徘徊。万赖俱寂,只听见有轻轻的木鱼声和吟诵声。我踏着月光循声走去,但见空荡荡、黑沉沉的文殊殿中闪耀着微弱的烛光,湛瑞法师独自一人在诵经。据说这是他每晚必作的功课。这时,我深深感佩法师是个有虔诚信仰的人。一个人有高尚的情操,有明确、坚定的目标而又能为之终生奋斗,就是幸福的。这样的人会不畏艰苦,不惧孤寂。”
她敬重这位法师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梁思成先生当年在这里发现唐代建筑的见证人。法师听说她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时,就显得十分热情。法师高兴地告诉她1937年的事情。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的小和尚,他精力充沛,每天都要练功。有天傍晚,他蹦蹦达达地正要迈出山门时,忽然发现了四个远道而来的陌生人。他们有的戴着眼镜有的没戴,看上去都很斯文,他们显然是赶了很远的路,已经很疲倦了。他们牵着毛驴,毛驴背上还搭着行礼。他以出家人的善哉和年轻人的热情马上迎过去,为他们牵毛驴卸行礼,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
他说来人当中有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还有莫宗江先生、纪玉堂先生,他说这几位在佛光寺爬上爬下,又是丈量又是写写画画,非常艰苦、非常认真的工作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梁先生他们是了不起的专家呀!他们发现、鉴定了这座大殿是唐代建筑,这个功劳可不得了。从此以后,我们这个佛光寺才有了名气,才受到重视,国内外来看的人可真不少。”
湛瑞法师苍老瘦削的脸上显露出一种光辉,眼睛闪出一种美好的憧憬,仿佛他又回到了年轻时候。他指点着一排北厢房说,梁先生他们就住在这排房子北边的后院。
在梁先生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实在太多了。应该说张锦秋来得有些迟了。但是,她在踏上她的老师梁思成先生和莫宗江先生走过的这条山路时,居然赶上了一场瓢泼大雨。是张锦秋的到来感动了九泉之下的先师吗?大雨迅速将干躁的山路浇湿了,浇湿的路面弥散出无比清馨。远处山林村寨被雨水浇得更绿更嫩,平添了许多诱力的力量。张锦秋一行带着一种渴望,一种向望,不等雨完全停歇就又上路了。她从老乡那儿打听到佛光寺就在前边那座绿茸茸的大山里,他们就开始了冒雨爬山。张锦秋一行与当年的梁先生他们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忠诚的毛驴为之拉脚,一切东西只能自己背着。路越来越陡,身上背的资料、行装、相机越来越沉了,一个个气喘吁吁举步维艰。就在这时,突然峰回路转,佛光寺的山门竟奇迹般地出现了--
“厚重、硕大的山门向我们预示着这是一远比南禅寺要巍峨得多的寺院。顿时,一路的疲劳消失殆尽。快步进入山门,我被眼前的景观凝住了。我第一次看到这样古朴辉宏的寺院。由于山势地形关系,寺庙坐东朝西,前面是20多米进深的前院,有名的金代建筑文殊殿处于北配殿的位置。相对的南侧没有屋宇而仅有一道砖墙。院子尽头是一重高台,台上南北二侧有对称的厢房。其正西是一排券洞式平房,正中一孔大券洞内是通宽的石级,直通第二高台。高台上挺立着一对茂密有古松。在它们浓荫掩映下屹立着巍巍大殿。啊!这就是梁先生多次对我们讲述过的那个佛光寺大殿,那出檐深远,斗拱宏大的国宝。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这是我学生时代就仰慕向往的所在,20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登门造访这座不朽的殿堂了。”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声音。人活着,总得有个向往有个奔头有点神圣的东西引导着你。这样你才会干什么都有劲头才会不断迸发出你的聪明才智。而想象力与创造力又怎么可以离开这种东西呢?五台山是佛家圣地,也应该说是中国建筑师向往的圣地。这个圣地是能够给人以灵感给人以启悟给人以智慧与才华的。据我所知,凡是热爱建筑的中国建筑师无不渴望着来过这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目录 | 寻找建筑文脉(1) | 寻找建筑文脉(2) | 寻找建筑文脉(3) | 寻找建筑文脉(4) | 寻找建筑文脉(5) | 寻找建筑文脉(6) | 寻找建筑文脉(7) | 寻找建筑文脉(8) | 寻找建筑文脉(9) | 西方的诱惑(1) | 西方的诱惑(2) | 西方的诱惑(3) | 西方的诱惑(4) | 西方的诱惑(5) | 西方的诱惑(6) | 西方的诱惑(7) | 西方的诱惑(8) | 广州有个佘俊南 | 张锦秋之于西安(1) | 张锦秋之于西安(2) | 建筑学巨擘陈植(1) | 建筑学巨擘陈植(2) | 建筑学巨擘陈植(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