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對此,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很好地概括了儒學發展的軌跡:“儒學在其産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曾遇到過四次挑戰:先秦時代,由於受到黃河文明的挑戰,原始儒學在‘亞細亞生産方式’中脫穎而出,從宗族血緣中提煉出一種抵禦異化現實的人倫情感和調節人際關係的禮樂規範;漢代時期,由於受到‘大一統’的政權形式的挑戰,儒學在‘陰陽五行’的思維框架中進行整合,從而將世俗的等級制度轉化為天地的陰陽法則,將朝代的歷史變遷比附為五行的輪回流轉;宋明時代,由於受到宗教信仰的挑戰,儒學改造並吸收了道教之‘玄道’學說和禪宗之‘佛性’理論,從而以‘理學’和‘心學’這兩種方式建構了內在超越的形而上學體係;近代以來,由於受到現代化的全球性挑戰,儒學也已經做出或正在做出種種不同的姿態來進行‘應戰’。相對於這四次‘挑戰’的每一次‘應戰’,都使儒學獲得了歷史性的豐富和階段性的變遷。”儒學始終與皇權專製與小農經濟共命運。
  辛亥革命後,兩千多年一直居於統治地位的皇權專製制度被徹底推翻,儒傢學說也因不適應民主共和政體而失去了官方意識形態的獨尊地位。但當時尚無什麽學說能夠實際取代儒學的主導地位,因而,一度産生了信仰危機。更何況,作為儒學存在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在這場迅猛到來的政治革命中,並未受到什麽觸動。孔孟之道在廣大的農民和農村,以及中下層城市市民和知識階層中,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所以,尊孔與批孔的鬥爭,一直貫穿於整個百年歷史之中。
  那麽,作為亞聖的孟子,為何在獨尊儒術之後一千年纔被尊奉?每當尊孔時,他是否跟着沾光?每當批孔時,他是否也跟着遭殃?
  孟子及儒學的“不幸”與“大幸”
  孟子認為:“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盡心章句下)顯然,這個能夠對於聖人之道“見而知之”和“聞而知之”的人,這個在孔子之後一百多年應當出現的人,這個最有資格繼承聖人之道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孟子本人!
  對此,孟子在離開齊國的路上,回答學生充虞的提問時,說得更明白:“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公孫醜章句下)無疑,這個必然要出現的能夠輔佐王者的“名世者”,不是別人,“捨我其誰也”。除了孟子,還會有別人嗎?
  的確,在孔子之後,儒分八傢之時,“孟氏之儒”不僅與正統的“子思之儒”有公認的師承關係,連大儒荀子也承認;“子思唱之,孟軻和之”儒傢學說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孟子》一書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揮,別傢之儒是無法比擬的。
  但到了西漢時,“獨尊儒術”後,卻未給孟子及其學說帶來應有的尊崇。正像唐代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所慨嘆的:“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傳焉。”為何在經歷了千年的冷落之後,到了宋朝,孟子纔與孔子並尊起來了,其學說合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一書被朱熹列為“四書”之一後,纔成為儒傢經典之一?同為聖人,為何“政治待遇”差別如何之大?這是孟子及其學說的不幸?還是大幸?
  這還要從《孟子》一書中找答案。
  《孟子》的主題思想是宣揚仁政,希望統治者實行王道。儘管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但孟子總以激烈的言辭,近乎絶對的觀點,毫不留情地痛斥統治者的暴政,強烈反對爭戰和腐敗,主張統治者憂百姓之憂,樂百姓之樂,這些話統治者當然不喜歡聽了。像:“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梁惠王章句上)統治者當然是不愛聽的;像:“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章句下)這樣嚴厲的話,統治者能不覺得刺耳嗎?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公孫醜章句下)雖為至理名言,統治者聽了心理能舒服嗎?像“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滕文公章句下)如此可怕之事,怎能不讓統治者驚駭呢?像:“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統治者當然不會承認實行仁義全是自己的責任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