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劉緒義 Liu Xuyi

  2、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
  周代的歷史似乎離我們很遙遠,遙遠得似乎衹剩下幾處遺址,幾多叫做傳說的歷史;周代的歷史又似乎與我們很陌生,陌生得似乎使我們無法理解古人的作為。《管子·侈靡》中有一段對話:
  問曰:古之時與今之時同乎?
  曰:同。
  其人同乎不同乎?
  曰:不同。
  接着打了個比方:"可與政誅"。就是說這一點可以從政務與刑罰兩方面可以反映出來。帝嚳和堯的時代,山裏有好多值錢的東西都沒人開發,這倒不是因為帝嚳他們的執政水平有什麽過人之處,而是因為山上的樹木用不着砍光就足夠用的,河裏的魚用不着捕盡就足夠吃的。人們耕田種地,收成足夠養生,多餘的部分供養天子,因而天下太平無事。放牧牛馬的人不會在道上相遇,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互不相知,人們討生活也用不着到遠處奔波。所以,雖然有官吏卻沒多少事可做,政務清靜簡單。至於犯罪的人,讓他兩衹腳分別穿上兩衹不一樣的鞋就算是懲罰了。而到了周公執政的時候,砍斷的人手、人腳和人頭堆滿臺階,可人民還是不馴服。貪生惡死是人的天性,人們之所以鋌而走險,是因為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社會發展了,人口增加了,耕地相對減少了,活命越來越不容易了……
  《管子》所說的到了今天仍然足以引起我們很多人的同感,確實活命越來越不容易了。不過,我們今天所說的"活命"又與古代所講的不一樣了。為什麽?因為今天的命似乎比以前值錢了,嬌貴了。這其實是因為活的標準也不一樣了。活的標準不一樣了,是因為人們的思想不一樣了。
  與殷商相比,如果說殷商是一個崇尚力(神秘力量)的時代,那麽周代則是一個崇尚"思想"的時代。周代的"思想傢"很多,可以從周公算起。歷史上有名的"製禮周樂"就是他老人傢的貢獻。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旦。他的祖先也就是周人的始祖名棄,是一個耕牧於渭水流域的古老部族首領,被尊為農神,號為後稷。周人幾經遷徙,到古公亶父之時就遷居到了周原(現在的陝西岐山縣),始以周為名,以姬為姓,並臣屬於商,又稱西岐。後來古公亶父之子季歷被商王太丁所殺,季歷之子姬昌繼位,他就是周文王。文王統一了渭水流域之後遷都到豐邑(現在的陝西灃水西岸);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姬發起兵滅商,建立周朝,定都於鎬(現在的陝西西安西南)。
  武王剋商以後,就面臨一個大問題。因為周衹是當時的一個小邦,文化上也落後於商,面對那麽多的殷商遺民,如何來管理他們,就成了一個大課題。這個時候,周的"思想傢"出現了,他就是武王弟弟周公旦。他采取了兩大手段,一是懷柔,一是鎮壓。這兩大手段至今仍然被廣泛適用。一方面,周公大造輿論,宣揚"殷革夏命"的合理性。這話殷商遺民愛聽。因為殷商成湯的政權就是從夏朝手裏"革"來的。夏桀無道,殷革夏命是替天行道。但到了商紂之時,商紂和夏桀一樣無道,上帝(這是殷商人特別相信的最高神)震怒,這纔有周革殷命。轉了一個很大的彎,周公的目的無非是要消除殷商遺民心理上對周的抵觸情緒。這是懷柔政策。
  另一方面,結合懷柔,周公一邊分封商王後裔建國管理商遺民,一邊又大肆分封自己的同姓子弟,叫做周之"藩籬",以便讓大傢相互之間有個照應,同時又便於監視殷遺民和鎮壓叛亂。史稱"封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說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荀子說"(周公)兼製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晉書·地理志》說:"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餘國。"
  自武王、周公傳到後來,共傳了十一代,歷十二王,到了幽王之時,這個當年周公苦心積慮建構起來的周王朝,沒料到卻被一個很小的異族給滅亡了。這個民族叫犬戎。一個泱泱大國被一個小小的少數民族給滅亡了,周王朝真的有些冤。即使是現在看起來,周之滅國也有些奇怪。怎麽說滅就滅了呢?當年周武王滅商,尚且要"孟津大會八百國","甲子昧爽會牧野","血流漂桿脂如泉",可謂艱辛。而周之滅亡事先好像沒有一點徵兆,彈指一揮間,說滅了就滅了。
  不過,雖然在軍事上沒有多大的動靜,硬要說周之滅亡沒有一點徵兆卻是不對的。歸納起來有這麽幾個徵兆。
  第一個徵兆是地震山崩。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崩,其子周幽王即位。幽王名宮湦。就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史載"西周三川皆震"。《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一詩就記載了當時的異常天氣。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𠔌,深𠔌為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