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行文到此,大傢不禁要問:蘇軾少年時代的這樁未成婚事,難道他在後來從未提起?
  當然不會。本文一開始就提到,蘇軾曾兩次嚮別人說起“逃婚”,就是情不自禁地嚮友人和晚輩透露此事。
  蘇軾在徐州當太守時,有篇著名的詞作,叫《永遇樂·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是寫給官妓馬盼盼的。詞的下半闋是:
  天涯倦客,
  山中歸路,
  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
  佳人何在?
  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
  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南樓夜景,
  為餘浩嘆。
  從蘇軾學生晁補之開始,古今贊賞此詞的人,多稱它用典精切,“衹三句,便說盡張建封事 ”;或是“詠古之超宕,貴神情,不貴跡象 ”,僅有一個佚失了姓名的人曾發現此詞“惆悵激梟 ”。究竟是什麽讓蘇軾既惆悵,又激越凄楚呢?
  細細玩味便可知道,這首詞的關鍵所在,是作者所發出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這裏的“新怨”,是指對他十分傾慕的徐州歌妓馬盼盼,那麽“舊歡”呢?詞人在前面的“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已然透露,“舊歡”在故園。看到燕子樓,想起張建封父子與關盼盼的傳說,再思量眼前和自己形影不離的馬盼盼,蘇軾不由想到故園曾有的為自己而苦守殘燈的“舊歡”。“歡”,從南北朝時起,就一直是“情人”的代詞。蘇軾於茫茫夜色裏,在小園內慢慢思索,一切茫茫然,這纔發出“重尋無處”、“古今如夢”的慨嘆。清人劉體仁讀了此詞,曾有所感悟地說:“詞有與古詩同妙者,如‘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平生少年之篇也 ”,便隱約體會出此中所隱藏着的不盡往事。
  有關《永遇樂》和馬盼盼,我們將在“佳人篇”裏細談。
  在現存的蘇軾作品中,還有一首絶句,也給後人留下了廣阔探索的空間。這首詩,題為《四十年前元夕,與故人夜遊,得此句》:
  午夜朧朧淡月黃,夢回猶有暗塵香。
  縱橫滿地霜槐影,寂寞蓮燈半在亡。
  元夕就是元宵節之夜,又稱“元夜”。在宋代,元宵之夜觀燈賞月,是相愛着的青年男女最佳的約會時間和場所。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就有這樣一首《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花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今天有人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很大程度上是從此詞所描寫的內容而來的。蘇軾是出名的快口直心之人,早年的友人衹要現諸筆端,全都有名有姓(比如在後來邂逅的劉仲達、憶起的費孝先、陳太初),惟有他別“隱者”和“故人”,始終不願明言。很顯然,詩中所說的與他曾在元夕之夜同遊的“故人”不會是亡妻王弗和一般朋友,極有可能是一個不宜明言的女性。
  仔細品味他那首追記四十六年前往事的詩,便會發現,其中衹有第一句“午夜朧朧淡月黃”是當年實景,接着就是“夢回猶有暗塵香”。原來這首詩又起源於他的“夢”境。
  值得註意的是,“暗塵”這個意象,帶有更多的隱幽色彩。《花間詞》載有西蜀詞人薛道藴的名作《小重山》,所謂“愁極夢難成,紅妝流宿淚,不勝情。手挼裙帶繞階行,思君切,羅幌暗塵生”,就是寫男女相思、無由相會的。蘇軾詩的第三句“縱橫滿地槐霜影”,表示地點不在都市內,而在山野之間,結句的“寂寞蓮燈”,更準確地道明這位“故人”應在廟裏,而且處於“半在亡”的狀態,到底是孤燈殘火、忽明忽滅,還是人舊情纏繞、惆悵莫名?
  應是二者兼而有之。讓我們分析一下蘇軾這首詩,作於何時何地。
  “元夕”是宋代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在皇城汴京,官傢要在元日放百官休假三日,皇上自己也要登上宣德門觀燈,與百姓同樂,蘇軾門生李格非的女兒——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南渡後曾深情地憶道: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