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周國平自選集   》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      周國平 Zhou Guoping

  四  有兩種自信:一種是人格上的獨立自主,藐視世俗的輿論和功利;一種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 ,永遠自以為是,自我感覺好極了。我贊賞前一種自信,對後一種自信則總是報以幾分不信 任。  人在世上,總要有所依托,否則會空虛無聊。有兩樣東西似乎是公認的人生支柱,在講究實 際的人那裏叫職業和家庭,在註重精神的人那裏叫事業和愛情。食色性也,職業和家庭是社 會認可的滿足人的兩大欲望的手段,當然不能說它們庸俗。然而,職業可能不稱心,家庭可 能不美滿,欲望是滿足了,但付出了無窮煩惱的代價。至於事業的成功和愛情的幸福,儘管 令人嚮往之至,卻更是沒有把握的事情。而且,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這兩樣東 西,還是不能擺脫空虛之感。  所以,人必須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誠然不能脫離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 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紮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自己的錨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僅僅依附於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極其美好的事物,順利時也許看不出他 的內在空虛,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風浪,例如社會動亂,事業挫折,親人亡故,失戀,等等 ,就會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潰。正如愛默生所說:"然而事實是:他早已是一隻漂流着的破 船,後來起的這一陣風不過嚮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的狀態。"愛默生寫有長文熱情歌頌愛情 的魅力,但我更喜歡他的這首詩:  為愛犧牲一切,  服從你的心;  朋友,親戚,時日,  名譽,財産,  計劃,信用與靈感,  什麽都能放棄。  為愛離棄一切;  然而,你聽我說:……  你須要保留今天,  明天,你整個的未來,  讓它們絶對自由,  不要被你的愛人占領。  如果你心愛的姑娘另有所歡,你還她自由。  你應當知道  半人半神走了,  神就來了。  世事的無常使得古來許多賢哲主張退隱自守,清靜無為,無動於衷。我厭惡這種哲學。我喜 歡看見人們生氣勃勃地創辦事業,如癡如醉地墮入情網,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 忘記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屬於你自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 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 心靈是一本奇特的賬簿,衹有收入,沒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歡樂,都化作寶貴的體驗 記入它的收入欄中。是的,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人仿佛有了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 去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着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 跡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傢來,把豐厚的戰利品指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  愛默生贊賞兒童身上那種不怕沒得飯吃、說話做事從不半點隨人的王公貴人派頭。一到成年 ,人就註重別人的觀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個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後,又會返璞歸 真,重獲一顆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會的成規習見,把它們揚棄了。  五  還有一點餘興,也一並寫下。有句成語叫大智若愚。人類精神的這種逆反形式很值得研究一 番。我還可以舉出大善若惡,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嚴肅若輕浮。在愛默生的書裏,我也 找到了若幹印證。  悲劇是深刻的,領悟悲劇也須有深刻的心靈。"性情淺薄的人遇到不幸,他的感情僅衹是演 說式的做作。"然而這不是悲劇。人生的險難關頭最能檢驗一個人的靈魂深淺。有的人一生 接連遭到不幸,卻未嘗體驗過真正的悲劇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風順的人也可能經歷巨大 的內心悲劇。一切高貴的情感都羞於表白,一切深刻的體驗都拙於言辭。大悲者會以笑謔嘲 弄命運,以歡容掩飾哀傷。醜角也許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愛默生舉了一個例子:正當喜 劇演員卡裏尼使整個那不勒斯城的人都笑斷肚腸的時候,有一個病人去找城裏的一個醫生, 治療他致命的憂鬱癥。醫生勸他到戲院去看卡裏尼的演出,他回答:"我就是卡裏尼。"  與此相類似,最高的嚴肅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臘人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愛默生引用普 魯塔剋的話說:"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別人嚴肅認真地做的事,這 是最高的智慧。"正經不是嚴肅,就像教條不是真理一樣。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來增添它的 權威。在那些一本正經的人中間,你幾乎找不到一個嚴肅思考過人生的人。不,他們思考的 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權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嚴肅思考過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 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寬容,願意用一個玩笑替受窘的對手解圍,給正經的論敵一個教訓。 他以詼諧的口吻談說真理,仿佛故意要減弱他的發現的重要性,以便衹讓它進入真正知音的 耳朵。  尤其是在信仰崩潰的時代,那些佯癲裝瘋的狂人倒是一些太嚴肅地對待其信仰的人。魯迅深 知此中之理,說嵇康、阮籍表面上毀壞禮教,實則倒是太相信禮教,因為不滿意當權者利用 和褻瀆禮教,纔以反禮教的過激行為發泄內心憤想。其實,在任何信仰體製之下,多數人並 非真有信仰,衹是做出相信的樣子罷了。於是過分認真的人就起而論究是非,闡釋信仰之真 諦,結果被視為異端。一部基督教史就是沒有信仰的人以維護信仰之名把有信仰的人當作邪 教徒燒死的歷史。殉道者多半死於同志之手而非敵人之手。所以,愛默生說,偉大的有信仰 的人永遠被目為異教徒,終於被迫以一連串的懷疑論來表現他的信念。懷疑論實在是過於認 真看待信仰或知識的結果。蘇格拉底為了弄明智慧的實質,遍訪雅典城裏號稱有智慧的人, 結果發現他們衹是在那裏盲目自信,其實並無智慧。他到頭來認為自己仍然不知智慧為何物 ,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哲學史上的懷疑論者大抵都是太認真地要 追究人類認識的可靠性,結果反而疑團叢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海南出版社
自選集序詩人的執著和超脫(1)詩人的執著和超脫(2)幸福的悖論(1)
幸福的悖論(2)幸福的悖論(3)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1)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2)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3)
女性拯救人類我的傢園在理論和學術之外人與書之間睏惑與坦然
尋求智慧的人生在義與利之外性愛五題(1)性愛五題(2)
旅+遊=旅遊?藝術·技術·魔術從擠車說到上海不是傢愛書傢的樂趣(1)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