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反三國演義 》
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
周大荒 Zhou Dahuang
話說孫劉結好消息傳入許昌,那曹操正因接到曹洪報告,馬岱走入天水消息,知道此事有些兒不妙。幸虧賈詡回來,言韓遂已經拜命,去到金城接事,關中西道,可保無憂。正在那裏發下緊急命令,要曹洪先取汧陽,進攻天水;猛然間得了孫劉結好消息,不由得手足失措,急忙聚集文武商議。荀攸啓道:“丞相!孫權以合肥一戰與我積恨,恐一旦有事,荊州乘虛以襲江夏,故不惜以青年弱妹,遠適劉玄德。荊州方面,聞現在集是秭歸彝陵一帶,必有圖蜀之心,亦懼江東之躡其後,故而順水推舟,聯成姻好;事機相湊,遂以速成。攸聞以利交者,利盡則交疏;以權睦者,權等則睦散。孫劉既以互利而聯姻,將來必以互不利而成敵,丞相保持實力,坐承其敝可也!”
操道:“公言甚是,但劉璋暗弱,劉備若進兵西川,勢可必得,西川若入劉備之手,則漢中必危,公有何策,可紓此難?”荀攸答道:“丞相憂深慮遠,可謂明見萬裏!以攸愚見,孫權結好劉備,欲求有事相救;劉備結好孫權,欲以專力取川;今但令文遠以遊兵出合肥,吳出則我歸,吳歸則我出,吳事若急,必求救於荊州;荊州與江東新好,必擾宛葉以遙應江東,自不得專力於西川。而我得以餘暇,收天水以固西防,伺劍閣以通廣漢,令夏侯徵西,乘隙入蜀,則足以製荊州之死命矣!”操大喜道:“公統籌全局,協應三方,可稱計劃周詳。”即傳令授計張遼夏侯淵曹洪諸將不提。
且說周瑜奉了孫權命令,巡視濡須居巢一帶水陸諸軍,將次完畢,忽聽細作報道:“合肥城中,現在分派軍隊,輪流出犯。”周瑜一聽,便與呂蒙計議道:“此必係曹操以我新與荊州講和修好,故意擾我,以視荊州有無動止,彼可以擇利以趨。我但敕諸軍深溝高壘,不與戰爭,令子義從張綉處撥馬隊三千,巡視要隘,遇便要擊可也。”呂蒙道:“就依都督高見。”一面立請太史慈分領馬隊前去,周瑜自回建業去了。
那張遼接到魏王令旨,與劉曄商議,遣樂琳龐奮鬍烈三將,各領二千人馬,分作三隊,預備騷擾東吳防地。三將領命,去到吳兵寨前,擂鼓吶喊,吳兵衹是不出。曹兵一隊去了,二隊又來,二隊去了,三隊又來。江東兵看他似紡車似的,個個心中詫異。一連三日,都是如此,今日在此處發現,明日在那處發現。那天到了居巢附近,鬍烈一隊逼近張綉營柵,辱駡張綉。那些軍隊亡命之徒居多,忍耐不住,開營出戰,鬍烈揮軍便走。張綉部將鬍車兒,嚮前追趕,合肥兵第二隊、第三隊前來接應,鬍車兒勒住馬,不肯再追。曹兵緩緩退去,轉過山坳,太史慈軍隊到了,因奉了都督將令,不許開戰,將人馬紮住,讓曹兵過去,自己在旗門裏觀看。好個不識時務的鬍烈,暗地彎弓搭箭望太史慈一箭射來,正中面上。太史慈忍着痛,拍馬追取鬍烈,衹一合,將鬍烈劈於馬下。江東軍兵見主帥受傷,奮勇上前,鬍車兒揮兵接應,曹兵大敗,死者不計其數。
太史慈帶着傷來到張綉營中。張綉大驚,替他拔下箭來,衹因受傷過重,又用力追殺曹兵,拔出箭來血流如註,敷上刀槍藥,也不能止住;一半個時辰,暈過了二三次。到了半夜張綉鬍車兒丁奉團團圍住,衹見太史慈二目一睜,叫道:“大丈夫不能揚威絶塞,為國傢立不世之功,今乃為竪子所算,死於無名之戰爭。吾負老母矣!”回頭看着衆人道:“各位將軍,可轉啓吳侯,孫劉之交,不可離也。”言訖,大叫一聲,口中噴血而死。滿營將士,無不齊聲痛哭。差人火速報知吳侯,由丁奉暫行帶領原有軍隊,晝夜巡緝,以防曹兵。
孫權接到太史慈死信,放聲大哭,文武盡皆垂淚,令孫韶前往居巢迎喪。到了建業,孫權與周瑜程普率領文武出城迎接。祭奠已畢,把太史慈祔葬孫伯符墓旁,將其子太史亨留養府中,太史慈軍歸丁奉接統。合肥方面,因損兵折將,亦暫停戰不提。
且說馬岱從天水出狄道洮州,徑奔涼州,晝夜兼行,四五日間,已經到了,不須通報,徑入衙署。那時節馬超正與妹子馬雲騄、妻子楊鳳,傢常閑話。原來馬騰三子一女,長子馬超,次子馬鐵,三子馬休,女兒馬雲騄,品貌超群,武藝出衆。馬騰因女兒幼年無母,愛女之心,甚於愛子,立意與她找一個蓋世英雄的女婿,所以長了二十二歲,尚未字人。三人正在計議扶風事情,為何許久未見傢信回來?忽見馬岱全身縞素闖進門來,跪在當地,把他三人嚇得魂飛天外,魄散九霄。馬岱將曹操如何要伯父出兵,伯父如何未去,後來如何帶同兩弟進許昌,如何全軍盡沒,連哭帶說,一一訴出。馬超兄妹,一聽所言,不由得痛徹腑髒,淚流滿面;一霎時怒氣攻心,雙雙暈死過去。馬岱銜淚,幫着嫂嫂拿薑湯將哥哥妹妹灌醒,好一會二人悠悠醒轉,放聲大哭起來。那時涼州城裏,經馬岱從人,傳出上項消息,登時一傳十,十傳百,涼州城裏百姓,如喪考妣,軍隊尤其哀痛。大傢公推數人,來見馬超,要他興兵報仇。
馬超一傢大小,正哭得死去活來,手下將官,苦苦相勸,方纔止住哭聲。馬超問馬岱道:“賢弟,你如何逃得回來?”馬岱便一五一十將遵伯父遺命,退駐天水,等候大哥出兵,以為響應。剛說到此際,聽得外面人聲嘈雜,把門兵士報說道:“閤城人民兵士,推舉代表求見將軍。”馬超含淚,同着馬岱,出到大堂,衹見衆代表嚮前行禮,說道:“某等頃聞老將軍許昌被害,大衆悲憤,敬請將軍早日出兵報仇。”馬超揮涕道:“各位父老既有此熱心,俺馬超寧不感激,請受我兄弟一拜。”說罷同馬岱倒身下拜,衆代表還禮不迭。馬超拜罷起身,拔出令箭,叫軍政司火速點齊全軍人馬三萬餘人,限三日內趕造白衣白甲,拔隊起程,不得有誤。軍政司領命,自去辦理。
馬超送過各代表,回進衙中,令馬岱好生休息,意欲自己領兵前去,留妹子留守涼州。誰知道這位大小姐性情剛烈,非去報仇不行,馬超衹好令部將馬竜馬驥守住城池,自己設了父親兩弟靈位,帶了馬岱妻妹痛哭祭奠。到了第四日,叫馬岱帶了三千人馬,仍去天水會合馬遵,北嚮扶風,夾攻長安。馬岱領兵去了。馬超盡起全軍三萬人,自作先鋒,令妹子領中軍,帶領傢眷,偏將馬凱領後軍,白旗白甲,好似銀山雪海一般;離了涼州,浩浩蕩蕩,望金城一路殺來。
馬超兵到金城,韓遂已知消息,開了城門,帶了三五個從人,來到馬超營中。馬騰韓遂,原是八拜之交,當下馬超叔侄相見,自有一番痛哭流涕。韓遂便將曹操如何遣賈詡來到,以財帛爵位相誘,我以勢力難抗,衹好暫時從命,已令部將程銀楊秋分屯朝那高平涇渭蕭關一帶,賢侄大兵一至,兵不血刃,便可直取長安。馬超聞言,頓首拜謝。韓遂仍領兵入城,
馬超住過一宵,仍留韓遂在金城接應,自引人馬嚮高平出發,程銀楊秋,都是定做的一色青,所到之處,毫無阻攔,沿途雖有韋康楊阜,不敢阻攔。不過半月有零,直抵長安西門下寨。那長安太守,乃是鐘繇,一生一世衹會白紙寫黑字,那裏知道打仗是怎麽一回事,一面吩咐緊守城池,一面派人去許昌告急;還恐遠水不救近火,想起自己兒子鐘會現在曹洪軍中,急遣心腹傢人,嚮曹洪處求救,各各分頭去了。
那馬超知道長安城險峻難破,若是相持日久,救兵一到,內外受敵;喚過數十名軍士,私藏暗器,扮作鄉民,自己且不圍城,卻令部將領兵分頭攻打長安附近州縣。那些鄉民,自然扶老攜幼,嚮長安城中躲避。那位鐘太守,不知道城是亂開不得的,難民是亂收容不得的,在城上看見逃難的人民,兒啼女哭,忍不住心腸,叫開城把他們放了進來。那真正難民,自然感恩戴德,那些假難民,也就得其所哉。
到了三更時分,東門火起,鐘繇即忙吩咐人前去救護。那馬超卻從西門裏應外合,殺了進來,火光叢裏,西涼兵人如虎豹,馬似蛟竜,守城兵四散奔逃。鐘繇衹得脫下衣冠,帶着親隨,逃嚮潼關方面去了。
馬超得了長安,安民已畢,叫程銀楊秋領兵一萬,前去追趕鐘繇,奪取潼關。叫妹子馬雲騄領兵一萬,把守長安,自己領兵二萬,南取扶風接應馬岱。
那曹洪自從得了魏王旨意,立派鄧艾領兵五千,攻打汧陽。姜維令軍士謹守城池,並不出戰。鄧艾千方百計,誘他出城,總是不行。後來令兒子鄧忠,帶領人馬,黑夜裏越過汧陽,斷姜維後路。卻被龐德伏兵一起,衹殺得鄧忠匹馬逃回,帶去的千餘人,不剩一個。
鄧艾正在為難,曹洪將令來到,速回大營,商議軍事。鄧艾回到營中,原來是鐘繇告急文書來到,鐘會父子情急,願當前敵。曹洪令他領了三千人馬為第一隊,鄧艾領三千人馬為第二隊,自己領五千人馬為第三隊,回救長安。留文聘領七千人馬,守住汧陽,以防馬岱北下。分撥已畢,拔隊起程。
鐘會心急如火,滿望立刻到了長安,父子見面。誰知長安早已失守,馬超已迎上前來了。剛剛距離長安五六十裏路程,衹見前面西涼白旗飄蕩,好是雪浪橫空,捲地而來,勢如風雨。鐘會忙將軍馬紮駐,勒成陣勢,等候西涼兵到接戰。那西涼兵自從出兵以來,未曾接戰,銳氣正盛,馬超躍馬當先,舉槍便刺。鐘會舞刀接住,戰不上十合,氣力不加,撥馬便走。後面鄧艾父子,雙雙上前迎戰,馬超奮起神威,大吼一聲,一槍將鄧忠刺落馬下。鐘會看見,急回馬接應鄧艾。西涼兵橫掃過來,曹兵抵擋不住,大敗而逃。虧得曹洪大兵來到,方纔止住陣腳,安住營壘,與馬超相守。
那汧陽城裏姜維,見曹兵連日不來攻打,教人打聽,盡數退了。方要遣人報告馬遵,衹見前面塵頭大起,馬岱同龐德領兵來到。姜維迎接入城,告知曹兵已退。馬岱道:“必是傢兄攻打長安,他們回救去了,薑將軍你仍守護此城,以為後援,我同龐將軍領兵前去夾攻長安。”姜維應諾。
馬岱龐德領兵嚮前進發,將至寶雞,前時散在鄉間的軍士,見是馬岱兵到,前來報告文聘紮兵地方。馬岱叫他們糾集舊人,今夜可在文聘營外,四處放火,那人領命自去。文聘聽知馬岱兵到,抱定不出門的主意,小心在意,提防火燭。到四更時分,衹見大營四處起火,那曹兵都被西涼兵殺怕的,心中先自慌亂,左邊龐德,右邊馬岱,兩支兵如生竜活虎,斬開鹿角,殺進營中。喊聲大起,鼓角喧天,曹兵大亂。文聘不敢迎戰,帶領敗殘人馬,望長安敗走。龐德馬超,那裏肯捨,緊緊嚮後追趕。
文聘來到曹洪營中,訴說一切。曹洪驚道:“前有馬超,後有馬岱,如何是好?”鄧艾說道:“現在衹有退入漢中,與夏侯徵西合兵一處,候魏王兵到再圖恢復。”曹洪道:“事已至此,衹有此法。”一聲號令,將人馬連夜移入漢中。馬岱馬超,乘勢追擊,曹兵又折損八千人。
馬超兄弟,相見甚喜,叫馬成帶兵五千,守住褒斜道口,自己同馬岱龐德回轉長安,直取潼關。那潼關真好一個地方,東西兩道,都是車箱狹路,三面是山,一面靠着黃河,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比函𠔌關還險十倍。此番鐘繇殺得抱頭鼠竄,後面程銀楊秋乘勢追趕。本來在臨潼就可以將鐘繇拿住,依楊秋的主見,留住鐘繇,以作引綫,好進潼關。
果然鐘繇拼命奔逃,楊秋程銀在後面流星趕月似的,不即不離,看看到了潼關。守關將士,見是鐘太守,開關迎接,那西涼二將,加上一鞭,縱馬入城,軍士一擁而入。守關將士,抵擋不住,西涼大隊人馬搶入關內,在城門洞內,把鐘繇拿住。又拿住了渭南令文棐,打入監中,靜候馬將軍發落。好幾日,馬超來到,二將迎接入城。馬超大喜,將庫中財物,盡與二將分賞部下,休息士馬,以便進兵。正是:
天馬西來,朝發渥窪之澤;黃河北去,並收涇渭之流。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綱目書超遂等衆十萬屯據潼關,秋,操自將擊破之,遂超奔涼州,操追至安定而還。此即演義中潼關之戰,曹操割發棄袍,許褚腳邊藏身躲箭之險些送命者也。共穿鑿附會,明明遂超同奔,竟說抹書間遂,硬使一個很夠交情的人物,成為殘廢,低首降曹,賣死友,負義心,離生交,歸國賊,是何理也!據史:操連車甬道,示弱驕故,使超遂悉衆南守,乘虛得取河西,而後北渡,人莫能爭,堅壘渭濱,使戰不得,順許割地,使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破之雲雲。是又明叨操許割地於超,而非超懼操已渡河西乃以割地求和,睏城之下盟。演義既寫不共戴天之仇,復寫相從割地之議,於是而楊秋使去,於是而反間書來,於是而陣上話舊添疑,於是而寨內揮刀火並。此等文章,熱鬧固然熱鬧,衹可惜把馬超韓遂,及西涼八部英雄,都糟塌得不成人子。小說筆墨久在中國不能值錢,即以自命荒唐言,甚將宗邦篤守忠孝禮義之國民性,忘於腦後,慣捧姦盜邪淫,大群之所排斥者於無形也。可嘆!
此回仍係接寫馬超復仇之文,以紀潼關大戰,忽先寫戰合肥太史慈中箭一段文字,則以承前文孫劉結好餘波,略作三方文字之小麯折耳。演義寫曹操正宴銅雀臺,興高采烈,把筆賦詩,忽聞權以妹歸劉,表奏備為荊州牧,漢上九郡,大半屬備,以至手腳慌亂,投筆於地,已殺風景極矣。今馬岱正入天水,超將不製,殺騰無功,西憂方亟,忽孫劉好合消息傳來,東南之難又殷,以致手足失措;是更加一倍着息,加一倍殺風景。破舟漏屋,風雨打頭,沒興一齊來,不使姦雄坐臥得安一刻,則較演義中老瞞,尤為惶恐甚矣。故荀攸之策,張遼之兵,寫來不過爾爾,以見老瞞急中失智,賊當賊徒,亦盡慌張失計耳。此文中餘波之餘波,便為了給一個太史慈作補筆。細尋作者之意,原亦不屬於此也。
馬超妻子楊鳳,演義中無名,死於楊阜部將梁寬趙衢之手,在冀州城上,一刀剁下者也。不意本書於妻外,為添一妹,以為全三國中曾無一女英雄生色。三國時,女豪傑多矣,如徐母曹後北地王妃辛憲英等皆是,獨巾幗而雄英者則無。貂蟬近於英雄,而不武,孫夫人雖近於武,而不英雄。孫翊之妻,差可擬於英雄,而實節烈。若不添寫一人,真令英雌短氣,且辜負如此好時勢也。今既全書翻案,自不妨乘時勢造一英雌,書中遂亦全部生動。
寫馬超破潼關,取長安,一如演義,而用兵作戰,並不相犯,夾寫南取扶風,西守汧陽,真有知火如茶之概,馬兒不死,操真無葬地也!逼到曹洪等退入漢中,以待援兵,遂為捲土重來之伏筆。寫戰勝,便有戰勝之理,寫戰敗便有戰敗之道,非如演義亂寫小兒捉迷藏一類之智計,而一無軍事學理者,尚以第一才子書見稱,何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吊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 | 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 | 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 | 第四回 泄舊忿張綉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 | 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鬆東西販蜀土 | 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竜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 | 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範 | 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 | 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 | 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 | 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 | 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 | 第十三回 銅雀臺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 | 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 | 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 | 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 | 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𠔌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 | 第十八回 侈親徵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 | 第十九回 徵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 | 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 | 第二十一回 趙子竜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嚮寵 | 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 | 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 | 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竜一軍奪江夏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