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   》 革命奠基人(4)      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社會主義這個歷史階段中,還存在着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着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着資本主義復闢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鬥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提高警惕。……不然的話,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傢,就會走嚮反面,就會變質,就會出現復闢。[16]
  到1963年5月,毛澤東已經感到,如果忘記不斷地進行階級鬥爭,反革命復闢就會把中國共産黨變成法西斯黨。[17]事實上,黨本身也許已經成為這種復闢傾嚮的主要根源。
  又過了18個月,毛澤東進一步將黨內的這種傾嚮說成是“資本主義道路”,並將像劉少奇這樣的黨的“右派”稱之為“那些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18]。到1965年秋天,這位主席問他的中央委員同事們:“中央出了修正主義,你們怎麽辦?很可能出,這是最危險的。”[19]最後,1966年5月16日,毛澤東在一個通知裏竟然說:“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他們現正睡在我們的身旁。”
  過去,毛澤東曾多次認為黨員需要接受再教育。[20]但進行再教育的這些整風運動基本上是組織內部的悔過自新,而不是從黨外發動的思想革命。現在,毛澤東突然斷定反革命迫在眉睫,他勇敢地和自己的黨對抗,仿佛它是一個敵對的政權。毛澤東聲稱,“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21],他求助於社會本身,希望動員起輿論支持自己,而不必進行一場斯大林主義的政治清洗。毛澤東的這種重視輿論的傾嚮是由三方面的影響造成的:對中國傳統的研究,使他強調為了“革新人民”(新民)而從道德上來激勵他們的必要性;馬剋思列寧主義方面的訓練,使他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敏感起來;國內戰爭年代使他懂得了動員群衆的重要性。
  最後一方面的影響無疑是最具决定性的。但第一方面的影響,即毛澤東對傳統的研究,表明他相信道德拯救是有歷史淵源可尋的,以及他在人民共和國所搞的那套社會思想灌輸,也是有前例可援的。試將清朝的“鄉約”制度和毛澤東的“街道公約”加以對比,也可以發現在表面的相像之下有着重大的區別。
  “革新人民”(新民)的思想也就是通過精神鼓勵來創造“新人”。這至少是毛澤東在1917年創立新民學會時的宗旨;當時,他在長沙還是一名學生。“新民”這個名稱直接受較早的一份改良主義的雜志———《新民叢報》的啓發而來,該雜志由毛澤東早年崇拜的英雄之一梁啓超(1873—1929)編輯。但“新民”這個詞的起源卻要古老得多。過去中國學生都要死記的《四書》之一———《大學》的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22],在止於至善。”[23]對大多數儒傢學者來說,這段話強調的是,有教養的人的責任是做道德上的楷模,以激勵遲鈍的大衆。不過,在傳統的做法上,也還設計有以一種更為積極的思想灌輸形式來革新人民的制度。明朝(1368—1644)大哲學家王陽明(1472—1529)發明的“鄉約”制度就是其中之一。1518年,王陽明在江西南部地區鎮壓起義時創立了鄉約制度,它企圖用誘使起義者回到文明社會的辦法使他們平復下來。鄉約本身反映了這樣的想法:邪惡是因世風日下産生的一種反社會行動。雖然官吏們的主要責任是在人民中維持“禮”,但是如果不與地方團體的成員們來分擔這一任務,官吏們就無法獲得成功。王陽明實際上是試圖組織起一係列強化道德的團體,因為幾乎無人有力量能夠改造他們自身。訂立鄉約的地區的居民們應推選出“約長”,來記錄他們的日常行為。個人要為每月的宴會捐助財物,每次聚會,擊鼓如議,衆人大聲發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前言(1)前言(2)前言(3)前言(4)革命奠基人(1)革命奠基人(2)
革命奠基人(3)革命奠基人(4)革命奠基人(5)革命奠基人(6)革命奠基人(7)革命奠基人(8)
革命奠基人(9)革命奠基人(10)紅太陽(1)紅太陽(2)紅太陽(3)紅太陽(4)
紅太陽(5)“獨裁者”(1)“獨裁者”(2)“獨裁者”(3)“獨裁者”(4)“獨裁者”(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