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
革命奠基人(4)
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16]
到1963年5月,毛泽东已经感到,如果忘记不断地进行阶级斗争,反革命复辟就会把中国共产党变成法西斯党。[17]事实上,党本身也许已经成为这种复辟倾向的主要根源。
又过了18个月,毛泽东进一步将党内的这种倾向说成是“资本主义道路”,并将像刘少奇这样的党的“右派”称之为“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8]。到1965年秋天,这位主席问他的中央委员同事们:“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很可能出,这是最危险的。”[19]最后,1966年5月16日,毛泽东在一个通知里竟然说:“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过去,毛泽东曾多次认为党员需要接受再教育。[20]但进行再教育的这些整风运动基本上是组织内部的悔过自新,而不是从党外发动的思想革命。现在,毛泽东突然断定反革命迫在眉睫,他勇敢地和自己的党对抗,仿佛它是一个敌对的政权。毛泽东声称,“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21],他求助于社会本身,希望动员起舆论支持自己,而不必进行一场斯大林主义的政治清洗。毛泽东的这种重视舆论的倾向是由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对中国传统的研究,使他强调为了“革新人民”(新民)而从道德上来激励他们的必要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的训练,使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敏感起来;国内战争年代使他懂得了动员群众的重要性。
最后一方面的影响无疑是最具决定性的。但第一方面的影响,即毛泽东对传统的研究,表明他相信道德拯救是有历史渊源可寻的,以及他在人民共和国所搞的那套社会思想灌输,也是有前例可援的。试将清朝的“乡约”制度和毛泽东的“街道公约”加以对比,也可以发现在表面的相像之下有着重大的区别。
“革新人民”(新民)的思想也就是通过精神鼓励来创造“新人”。这至少是毛泽东在1917年创立新民学会时的宗旨;当时,他在长沙还是一名学生。“新民”这个名称直接受较早的一份改良主义的杂志———《新民丛报》的启发而来,该杂志由毛泽东早年崇拜的英雄之一梁启超(1873—1929)编辑。但“新民”这个词的起源却要古老得多。过去中国学生都要死记的《四书》之一———《大学》的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22],在止于至善。”[23]对大多数儒家学者来说,这段话强调的是,有教养的人的责任是做道德上的楷模,以激励迟钝的大众。不过,在传统的做法上,也还设计有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想灌输形式来革新人民的制度。明朝(1368—1644)大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9)发明的“乡约”制度就是其中之一。1518年,王阳明在江西南部地区镇压起义时创立了乡约制度,它企图用诱使起义者回到文明社会的办法使他们平复下来。乡约本身反映了这样的想法:邪恶是因世风日下产生的一种反社会行动。虽然官吏们的主要责任是在人民中维持“礼”,但是如果不与地方团体的成员们来分担这一任务,官吏们就无法获得成功。王阳明实际上是试图组织起一系列强化道德的团体,因为几乎无人有力量能够改造他们自身。订立乡约的地区的居民们应推选出“约长”,来记录他们的日常行为。个人要为每月的宴会捐助财物,每次聚会,击鼓如议,众人大声发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前言(4) | 革命奠基人(1) | 革命奠基人(2) | 革命奠基人(3) | 革命奠基人(4) | 革命奠基人(5) | 革命奠基人(6) | 革命奠基人(7) | 革命奠基人(8) | 革命奠基人(9) | 革命奠基人(10) | 红太阳(1) | 红太阳(2) | 红太阳(3) | 红太阳(4) | 红太阳(5) | “独裁者”(1) | “独裁者”(2) | “独裁者”(3) | “独裁者”(4) | “独裁者”(5)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