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   》 第8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4)      梁平 Liang Ping

  张师傅的客户群,大多是上年纪的老人。他们不全为剃头与刮脸,许多纯粹是来剪鼻毛、清眼目与掏耳朵的。热烘烘的毛巾往脸上一焐,蘸了肥皂沫的胡刷,在脸上除眼睛、鼻子和嘴的部位细细地涂了一遍。锋利的剃刀在面颊、下巴、脖颈、耳廓、眼眶游走一番,胡须汗毛一扫而光。清眼目,指眼部按摩。老年人眼睛容易干涩、痛痒、眼跳、眼内充血、视物模糊等,经过眼部按摩,不适感会减轻或即时消失。顾客微闭双目躺于靠椅,张师傅用手指关节,在眼皮上缓慢地滑行滚动。几分钟后,老人用叠得方方正正的毛巾热敷眼眶。揭除毛巾,又持续按摩一会儿。以前的剃头匠有句行话“朝阳取耳,灯下剃头”,说的是为客人掏耳朵、剪鼻毛必朝着太阳的光亮,剃头在灯光下也能行。剃头匠掏耳朵,凭的是眼神,借的是心细,靠的是经验。技术娴熟的师傅掏耳,动作柔和,轻重适度;客人享受的是轻松、惬意与舒坦。一根挖耳勺、一竿耳绒、一把镊子,在耳朵里连掏带捻,随阵阵的快意,耳垢被清扫得干干净净。至于睡落枕的脖子,寒食淤积的腰背,张师傅三招五式把颈椎、腰椎端得咔咔作响,手到病除。
  中午时分,张师傅的老伴提了饭菜过来。老人进城摆摊剃头八年,老伴也就送了八年的午饭。这里的六个老剃头匠,只有张师傅享受如此待遇,其他人都是叫盒饭。吃着盒饭的老伙计们玩笑道:“老嫂子,今天又送什么好吃的?你要看着张老头吃完呐,不然待会儿饭菜凉了,吃坏肚子不得了。”张师傅打开装菜的盒子,送到朋友们跟前,请大家夹菜吃:“怎么饭都塞不住嘴巴?”大妈一面催促老人快吃,一面用扫帚将大伙摊子周围的头发清理干净。老人的小儿子在城里工作,小两口孝顺,将二老接来安享晚年。离家时,张师傅把剃头工具带在了身边,这些家什跟了老人几十年,他怕老家的孙子玩丢了。一次逛街,张师傅发现常蒿路有摆摊剃头的手艺人,上去聊了几句,竟一见如故,第二天清早就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里最多时有十多位剃头匠,如今还有六七位。儿女们反复劝老人别做了,在家享清福,可老人怎么也舍不得丢下干了一辈子的老手艺。
  下午的生意比上午好了许多。张师傅正在给一老顾客剃头时,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过来,打算请他给孩子剃胎头。老人见一旁的李师傅还未开张,对孩子父母说:“我这里一会儿半晌还不得闲,那老师傅的手艺也很好,你请他剃是一样的。”懵懂的孩子四处张望,丝毫没有觉察到即将发生在他头上的变更。李师傅用热毛巾湿润孩子头发,孩子“哇”的一声哭开了,脚蹬手抓地闹腾起来。依习俗,小孩出生不久,都会请剃头匠清理孩子头面,叫做剃胎头。剃胎头是喜事,剃头匠能得个红包,讨几个喜钱。也是担风险考技术的苦差,孩子皮薄肉嫩,不听使唤,剃头行当里最难做的活计便是剃胎头了。给孩子剃胎头时,剃头匠都会小心地收好孩子的头发,剃完后交给孩子家长带回,或留作纪念,或请制毛笔的匠人加工成胎毛笔,祝福孩子早日成才。胎毛笔源自唐朝,因一书生进京赶考用胎毛笔作文,中了状元,故又称“状元笔”。张师傅说他也学过制胎毛笔,只是许多年没有做了,制毛笔的工具也不见踪影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1)第2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2)第3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3)
第4节:前 言第5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1)第6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2)
第7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3)第8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4)第9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5)
第10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1)第11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2)第12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1)
第13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2)第14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1)第15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2)
第16节:最后的老手艺——铜匠第17节:最后的老手艺——刻玛尼石第18节:最后的老手艺——吊酒
第19节:最后的老手艺——翻砂第20节:最后的老手艺——蜡染第21节:最后的老手艺——擂茶
第22节:最后的老手艺——铝锅换底第23节:最后的老手艺——磨刀人第24节: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裁缝(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