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 》 人際關係的解析 》
第8節:第1章(1)
朱瑟琳·喬塞爾森 Josselson, R.
第1章
對關係的論述
但是宗教仍然需要一種語言 。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席勒所著的《皮柯樂米》的譯者 人們在與他人的關係網中創造了自己的生活。生命中個性的投放,相互關係的細微差別使生活具有豐富性、復雜性、磨損性以及衆多的興趣。生活就像是關係的萬花筒一樣伸展開來,變化的排列帶來變化的片段 。
心理學衹是在最近纔開始認真地思考人類關係在微妙性和多樣性上的發展歷程的。迄今為止,關於發展的心理學理論還全部是圍繞着自我的說明上。自尊、自我控製、自我意識和個體成就已經主控了心理學理論。其他人衹是作為滿足本能需求以及自我成長和分化的需求的“客體”而被發現。關係作為目標,相互聯繫作為目的—這些在我們的理論中毫無位置。即使在人類生活中的人際間關係的現象終於被承認的地方,它們也衹不過作為更為清晰的自我劇本中的背景而起作用罷了 。
研究和治療女性的人(Miller,1976,1984;Gilligan,1982,1990;Josselson,1987)、研究和治療青少年的人(Grotevant and Cooper,1985; Apter,1990)、對家庭做工作的人—所有這些人都提倡並開始發展一種理論,這種理論將人們的互相聯繫納入考慮之中,並認可關係是發展的核心結構。彙聚這些聲音顯示,除非我們把在關係之內,通過關係和為了關係而産生的發展加以係統化,否則我們無法擁有關於人類發展的可行性理論 。
關係和語言 那些開始應對這些挑戰的作傢和理論傢由於缺乏描述這些現象的語言而深感苦惱(特別參見:Gilligan,1982;Miller,1976;and Heilbrun,1988)。當談到人們如何與他人摻和在一起、我們如何需要他人以及他人也需要我們時,我們就會變得口齒不清。愛或許是在我們的字典中最難定義而且模糊不清的詞彙,所有包含的術語,如從屬關係、宗教團體和親密性都衹是部分地進行瞭解釋。關係的本性依然被掩蓋着,因為我們用來描述人們與他人産生聯繫的方式的詞彙和一致認同的概念少之又少。語言塑造了我們對現實的觀點(Palmer,1969)。由於我們在這個領域的表達能力很有限,結果我們最終産生了人類交流的文化神話,過於強調容易被描述的個性現象,而忽略或歪麯了人際間的紐帶。當我們想要認識他人的時候,我們會更習慣詢問他們在做什麽,而不是詢問他們是如何愛的。實際上,如果我們能知道他們與他人在一起是怎樣的,他們想從他人那裏得到什麽,我們會更好地理解他們 。
關係本身已經不再是新奇的詞語,由於被賦予如此多的意義,以至於不再擁有隱含的意思。例如,伊芙與她的母親、丈夫、女兒、朋友和汽車修理工都有一種“關係”,並且每種關係都有自己的特殊形式。但是,如果有人要問她的“關係”如何,她將會毫不猶豫地將這個問題理解成是指嚮異性配偶關係的問題,並且是在詢問此關係中相對“好” 的方面。這種非常普通的詞語被慣常使用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我們的文化假設。絲毫未修改,關係這個詞語就意味着實際或潛在的性夥伴;關係將在好或壞的連續譜上表現其特色;關係是要“被擁有的”而不是在一係列的意圖、行動和人們之間的回應中産生的。在對伊芙進行這種假設性的訪談中,使用這些文化假設作為起點,我們可能會聽到她感覺她“擁有一份好關係”。但這衹是她與他人關係的豐富性的一個很小的部分而已 。
自我和他人 這些徵兆從很多方面都彼此呼應:關係對於身體健康、長壽、有意義的社會生活以及對自我的成長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此多的道路都將我們引嚮同一個方向,這在我們的科學中還是極為少見的 。
心理動力學理論開始於個人主義的一端。弗洛伊德遺留的遺産是對於精神內在衝突的關註,焦點在於個體內部:他人衹是作為驅力表達的對象纔有影響。在這個模型中,人類生活的劇本産生於衝動、現實和道德之間的對應物中。當我們需要他人時,我們會呼喚他們。但我們有關他們的幻想和我們在産生他們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的角色纔是精神分析師感興趣的內容。後期與弗洛伊德决裂並且將關係在他們的發展框架中突顯出來的作者,如費爾貝恩(Fairbairn)、岡特瑞普(Guntrip)、溫尼科特(Winnicott)和沙利文(Sullivan),被排斥在主流之外,他們的知識很少被傳授。隨着對擴展經典精神分析的單一聚焦狀況的需求,對英國客體關係理論學家的興趣得以蘇醒。然而,這一工作不是形式支離破碎,就是關係概念本身被歪麯或被重塑以適應分離和個體化的模型。(有關在精神分析領域中對關係概念的充分探討和批判,請參考Mitchell,1988;Klein,1987;Jordan,1986) 。
雖然客體關係理論學家的工作已經介紹了有關人們彼此之間如何建立聯繫的研究,並賦予了這些研究合法化的地位,但這些工作大多是圍繞嬰兒期關係進行研究的。這些理論學家一直在努力地理解早期經驗在自我的發展中是如何留下印記的。嬰兒期經驗雖然是前語言期的,但卻是具體而基本的。例如,我們可以很確切、具體地知道,被擁抱或是被拋下的感覺是怎樣的、饑餓或吃飽的感覺是怎樣的、寒冷或痛苦的感覺是怎樣的。生命的這些感覺或知覺是原始、不可逆轉、普遍的 。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作譯者簡介(1) | 第2節:作譯者簡介(2) | 第3節:作譯者簡介(3) | 第4節:作譯者簡介(4) | 第5節:作譯者簡介(5) | 第6節:作譯者簡介(6) | 第7節:作譯者簡介(7) | 第8節:第1章(1) | 第9節:第1章(2) | 第10節:第1章(3) | 第11節:第1章(4) | 第12節:第2章(1) | 第13節:第2章(2) | 第14節:第2章(3) | 第15節:第2章(4) | 第16節:第2章(5) | 第17節:第2章(6) | 第18節:第2章(7) | 第19節:第2章(8) | 第20節:第3章(1) | 第21節:第3章(2) | 第22節:第3章(3) | 第23節:第3章(4) | 第24節:第3章(5)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