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演義   》 第七回 請瓜代再開選舉會 迓專使特闢正陽門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清內閣總理袁世凱,已奉隆裕太後懿旨,令他組織臨時政府。上加清內閣總理五字,義微而顯。後由南京臨時總統孫文,交伍代表電達老袁,老袁心滿意足,即日復電雲:
  南京孫大總統黎副總統各部總長參議院同鑒: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纍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佈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大衆聽着。現在統一組織,至重且繁,世凱極願南行,暢聆大教,共謀進行之法。衹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軍旅如林,須加部署,而東北人心,未盡一致,稍有動搖,牽涉全國。諸君皆洞鑒時局,必能諒此苦衷。至共和建設重要問題,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應如何協商統一組織之法,尚希迅速見教!
  臨時總統孫文,既接此電,當嚮參議院提出辭職書,其文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咨:前後和議情形,前已咨交貴院在案,昨日伍代表得北京電雲雲,又接北京電雲雲。兩電見前,均從略。本總統以為我國民之志,在建設共和,傾覆專製,義師大起,全國景從。清帝鑒於大勢,知保全君位,必然無效,遂有退位之議。今既宣佈退位,贊成共和,承認中華民國,從此帝製永不留存於中國之內,民國目的,亦已達到。當締造民國之始,本總統被選為公僕,宣佈誓書,以傾復專製鞏固民國圖謀幸福為任。誓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國民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本總統即行辭職。現在清帝退位,專製已除,南北一心,更無變亂,民國為各國承認,旦夕可期。本總統當踐誓言,辭職引退,為此咨告貴院,應代表國民之公意,速舉賢能,來南京接事,以便解職。附辦法條件如下。
  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解職。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製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法律章程。
  此咨。
  又有薦賢自代咨文,詞雲:
  今日本總統提出辭表,要求改選賢能。選舉之事,原國民公權,本總統原無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電北京,有約以清帝實行退位,袁世凱君宣佈政見,贊成共和,即當提議推讓。想貴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其發表政見,更為絶對贊同共和。舉為總統,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於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以私見貢薦於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計,無失當選之人,大局幸甚!此咨。
  這兩篇咨文,到了參議院,各議員一律可决,定於二月十五日,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屆期這一日,孫總統率各部總長,及各將校,共謁孝陵。孝陵即明太祖墓,在南京朝陽門外,當鍾山南麓,由孫總統主祭,宣告漢族光復,民國統一。司祝官讀罷祭文,兩旁奏起軍樂。悠揚中節,遐邇傳聲,軍士數萬,無不騰歡,各國領事,攜手臨觀,亦嘖嘖稱賞。祭禮已畢,再返臨時總統府,行慶賀南北統一共和成立禮,先由軍士開炮,鳴了一十七響,乃由孫大總統就位,依次奏樂唱歌,各部總次長,隨班就列,嚮孫總統鞠躬表敬,孫總統亦答禮如儀,隨即嚮大衆演說道:“清帝退位,南北統一,這皆由無數志士,無數義師,用無數熱腸鐵血,掉換出來。但北京一方面,全賴袁公慰庭,慘澹經營,方得成功,是袁公實我民國至友,民國成立以後,不應將他忘懷。今日參議院選舉總統,若果袁公當選,想必能鞏固民國。況前日得他復電,曾有永不使君主政體再現中國之語,他是當代英雄,日後宜不食言。不要相信他,恐怕有些靠不住。惟臨時政府地點,仍須設立南京。南京是民國開基,長此建都,好作永久紀念,不似北京地方,受歷代君主的壓力,害得毫無生氣,此後革故鼎新,當有一番佳境。我雖解任,總是國民一份子,仍願竭盡綿薄,為新政府效力,耿耿此心,還祈公鑒!”演說畢,但聽得一片拍掌聲,震動耳鼓。復奏軍樂數通,益覺洋洋渢渢,響徹雲霄。禮成,全體三呼民國萬歲,方纔散去。
  下午參議院開會,選舉總統,共得十七省議員,各投一票,計十七票,投票結果,統是“袁世凱”三字,全場一致,當選袁世凱為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隨即電達北京,請袁來寧就職。孫總統亦以個人名義,電達北京,略謂:“臨時政府,已報告參議院,提出辭職書,並推薦袁為總統,惟袁公必須先至共和政府任職,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若慮北方騷擾,無人維持現狀,盡可先舉人材,電告臨時政府,即當使為鎮撫北方的委員”雲雲。看官!你想老袁的勢力,全在北方,若要他南來就職,明明是翦他羽翼,他本機變如神,豈肯孤身南下,來做臨時政府的傀儡麽?語語見血。當下來一復電,由孫總統譯閱雲:
  清帝辭位,自應速謀統一,以定危局,此時間不容發,實為唯一要圖,民國存亡,胥賴於是。頃接孫大總統電開提出辭表,推薦鄙人,屬速來寧,並舉人電知臨時政府,畀以鎮安北方全權各等因。世凱德薄能鮮,何敢肩此重任?太屬客氣。南行之願,前電業已聲明,然暫時羈絆在此,實為北方危機隱伏,全國半數之生命財産,萬難恝置,並非因清帝委任也。孫大總統來電所論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極為正當,現在北方各省軍隊,暨全蒙代表,皆以函電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帝委任一層,無足再論。此語隱隱自命。然總未遽組織者,特慮南北意見,因此而生,統一愈難,實非國傢之福。若專為個人責任計,捨北而南,則實有無窮窒礙。北方軍民意見,尚多紛歧,隱患實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潛長,北京外交團,嚮以凱離此為慮,屢經言及。又舉外人,抵抗南京。奉、江兩省,時有動搖,外蒙各盟,迭來警告,內訌外患,遞引互牽。若因凱一去,變端立見,殊非愛國救世之素志。若舉人自代,實無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明明謂捨我其誰。然長此不能統一,外人無可承認,險象環集,大局益危,反復思維,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蓋就民設之政府,民舉之總統,而謀統一,其事較便。今日之計,惟有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以後,世凱立即退歸田裏,為共和之國民。當未接收以前,仍當竭智盡能,以維秩序。總之共和既定之後,當以愛國為前提,决不欲以大總統問題,釀成南北分歧之局,緻資漁人分裂之禍,恐怕言不顧行,奈何。已請唐君紹儀,代達此意,赴寧協商。紹儀即紹怡。前避宣統帝溥儀名,因改儀為怡,此次清帝退位,仍復原名。特以區區之懷,電達聰聽,惟亮察之為幸!
  孫總統接電後,再赴參議院核定可否,全院委員長李肇甫,及直隸議員𠔌鍾秀等,以“臨時政府地點,不如改設北京,意謂臨時政府,為全國視聽所關,必須所在地勢,可以統馭全國,方能使全國完固,且足維係四萬萬人心,我民國五大民族,從此聯合,作為一個大中華民國。前由各省代表,指定臨時政府地點,設在南京,係因當時大江以北,尚屬清軍範圍,不能不將就辦理;目今情異勢殊,自應相時製宜,移都北方為要。”言亦有理。有幾個議員與他反對,仍然主張南京,當用投票表决法,解此問題。投票後,主張北京的有二十票,主張南京的衹有八票,乃從多數取决,復咨孫總統。無如孫總統的意見,總以南京為是,援臨時政府組織條例,再交參議院復議。原來臨時政府大綱中,曾有臨時大總統,對於參議院議决事件,如未以為然,得於具報後十日內,聲明理由,交會復議。組織臨時政府大綱,前因暫行製,故特從略,此次為交議事件,因特別提出。參議院接收後,再開會議,除李肇甫、𠔌鍾秀數人外,忽自翻前議,贊成南京,不贊成北京,彼此爭論起來,很是激烈。旋經中立黨調和兩造,再行投票解决,結果是七票主張北京,十九票主張南京,似此重大問題,衹隔一宿,偏已換了花樣,朝三暮四,令人莫測。中國人心之不可恃,一至於此。孫總統既接到復議决文,自然再電北京,請袁世凱即日南來,並言當特派專使,北上歡迎。袁乃復電雲:
  昨電計達。嗣奉尊電,慚悚萬狀。現在國體初定,隱患方多,凡在國民,均應共效綿薄。惟揣才力,實難勝此重大之責任。茲乃辱荷參議院正式選舉,竊思公以偉略創始於前,而凱乃以輇材承乏於後,實深愧汗。凱之私願,始終以國利民福為歸,當茲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以公義相責難,凱敢不勉盡公僕義務?惟前陳為難各節,均係實在情形,素承厚愛,謹披瀝詳陳,務希涵亮!
  俟專使到京,再行函商一切。專使何人?並何日啓程?乞先電示為盼。肅復。
  又緻參議院電文雲:
  昨因孫大總統電知辭職,同時推薦世凱,當經復電力辭,並切盼貴院另舉賢能,又將北方危險情形,暨南去為難各節,詳細電達,想蒙鑒及。茲奉惠電,惶悚萬分,現大局初定,頭緒紛繁,如凱衰庸,豈能肩此巨任?
  乃承貴院全體一致,正式選舉,凱之私願,始終以國利民福為歸。當此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以公義相責難,凱何敢以一己之意見,辜全國之厚期?惟為難各節,均係實在情形,知諸公推誠相與,不敢不披瀝詳陳,務希涵亮!統候南京專使到京,商議辦法,再行電聞。略去電而詳復電,為下文伏筆。
  當袁世凱電辭總統,又電受總統的時候,臨時副總統黎元洪,也有辭職電文,拍緻南京參議院。二月二十日,參議院又開臨時副總統選舉會,投票公决,仍舉黎當選,全院一致。黎以大衆决議,不便力辭,也即承認。袁、黎心術之分,可見一斑。於是南京臨時政府,遂派遣教育總長蔡元培為專使,副以汪兆銘、宋教仁等。適唐紹儀來寧,知已無可協商,亦願同專使北行。啓程時,先電告北京,遙與接洽。自二月二十一日,使節出發,至二十七日,到了北京。但見正陽門外,已高搭彩棚,用了經鼕不凋的翠柏,紮出兩個鬥方的大字,做為匾額。這兩大字不必細猜,一眼望去,便見左首是“歡”字,右首是“迎”字。歡迎兩字旁,竪着兩面大旗,分着紅黃藍白黑五色,隱寓五族共和的意思。彩棚前面,左右站着軍隊,立槍致敬,又有老袁特派的專員,出城迎迓,城門大啓,軍樂齊喧,一面鳴炮十餘下,作歡迎南使的先聲。極力摹寫,都為下文作勢。蔡專使帶同汪、宋各員,與唐紹儀下輿徑入,即由迎賓使嚮他行禮。兩下裏免冠鞠躬,至相偕入城,早有賓館預備,也鋪排得精潔雅緻,幾淨窗明,館中物件,色色俱備,伺役亦個個周到。外面更環衛禁軍,特別保護。蔡專使等既入客館,與迎賓使坐談數語,迎賓使交代清楚,當即告別,唐紹儀也自去復命了。
  是晚即由京中人士,多來謁候。寒暄已過,便說及老袁南下的利害,一方面為迎袁而來,所說大略,無非是南方人民,渴望袁公,袁能早一日南下,即早一日慰望等語。一方面是有所承受,特來探試,統說北京人心,定要袁公留住,組織臨時政府,若袁公一去,北方無所依托,未免生變。且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為國都,一朝遷移,無論事實上多感不便,就是遼東三省,與內外蒙古,亦未便駕馭,鞭長莫及,在在可憂,理應思患預防,變通辦理為是。雙方俱藉口人心,其實人民全不與聞,統是孫、袁兩人意見。彼此談了一會,未得解决,不覺夜色已闌,主賓俱有倦容,當即告別。蔡專使均入室安寢。翌晨起床,大傢振刷精神,要去見那當選的袁大總統了。正是:
  專使徒憑三寸舌,乃公寧易一生心。
  畢竟袁世凱允否南行,且至下回再表。
  ----------
  孫中山遵誓辭職,不貪權利之心,可以概見,而必請老袁南下,來寧就職者,其意非他,蓋恐袁之挾勢自尊,始雖承認共和,日後未免變計耳。然袁豈甘為人下者?下喬入𠔌,愚者亦知其非,況機變如老袁者乎?蔡專使等之北上,已墮入老袁計中,老袁陽表歡迎,陰懷譎計,觀其迭發數電,固已情見乎詞,而南方諸人,始終未悟,尚欲迎之南來,吾料老袁此時,方為竊笑不置也。袁氏固一世之雄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第一回 揭大綱全書開始 乘巨變故老重來
第二回 黎都督復函拒使 吳軍統被刺喪元第三回 奉密令馮國璋逞威 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第四回 復民權南京開幕 抗和議北伐興師第五回 彭傢珍狙擊宗社黨 段祺瑞倡率請願團
第六回 許優待全院集議 允退位民國造成第七回 請瓜代再開選舉會 迓專使特闢正陽門
第八回 變生不測蔡使遭驚 喜如所期袁公就任第九回 袁總統宣佈約法 唐首輔組織閣員
第十回 踐夙約一方解職  藉外債四國違言第十一回 商墊款熊秉三受謗 拒副署唐少川失蹤
第十二回 組政黨笑評新總理 嗾軍人脅迫衆議員第十三回 統中華釐訂法規 徵西藏欣聞捷報
第十四回 張振武赴京伏法 黎宋卿通電辨誣第十五回 孫黃並至協定政綱 陸趙遞更又易總理
第十六回 祝國慶全體臚歡 竊帝號外蒙抗命第十七回 示協約驚走梁如浩 議外交忙煞陸子欣
第十八回 憂中憂英使索復文 病上病清後歸冥籙第十九回 競選舉黨人滋鬧 斥時政演說招尤
第二十回 宋教仁中彈捐軀 應桂馨泄謀拘案第二十一回 訊兇犯直言對簿 延律師辯訟盈庭
第二十二回 案情畢現幾達千言 宿將暴亡又弱一個第二十三回 開國會舉行盛典 違約法擅簽合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