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大話方言   》 方言與官話(1)      易中天 Yi Zhongtian

  說起來也是,要不是當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南方這些方言,可不就是外語?南方從來就是“化外之地”,南人也從來就是“化外之民”。“化外之民”在“化外之地”說的“化外之語”,不是“外語”是什麽?不過那時“外語”的地位可不像現在這麽高,要想活得人模狗樣就非得“至少掌握一門”不可。相反,它還被看作是野蠻文化的象徵。孟子就說南方人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勞鳥,“鴃舌”也就是說話像鳥叫。可見,把南方方言視為“鳥語”,也是由來已久,少說也有兩三千年歷史了。
  那時不但語音不統一,南方一片“鳥語花香”,北方也有“齊東野語”,就連文字也五花八門。用許慎的話說,就是“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書同文),卻統一不了語音(語同音)。反倒是,文字統一以後,溝通的睏難少了許多,聽不懂,還可以寫出來看,大傢也就懶得再去統一語音,故方言存焉。
  所謂“方言”,其實也就是“四方之言”。華夏民族以中央自居,視自己為“中”,視周邊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為“外”,則“方言”也就是“外語”。後來,天下一統,五族共和,成了一傢子,又把更外邊的“老外”,什麽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葡萄牙看作“夷狄”,稱為“夷人”,老百姓則稱其為鬼子、鬼佬或鬼崽。如此,則外語就該叫“夷語”或“鬼話”。可惜後來大清帝國已不大擺得起譜,條約規定不得稱“夷”,——鬼子們在中國混的日子長了,也知道那“夷”不是什麽好字眼,於是改稱“方言”。當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方言學堂”(即今武漢大學前身)就是外語學院。這回,東洋西洋,南洋北洋,又跟一傢子似的了。其實,他們哪裏也配姓趙?
  自打“夷語”改稱“方言”,倒是沒聽說鬼子們有什麽意見,實際上他們又上當了。這是“春秋筆法”,他們不懂的。什麽是“方言”?就是“地方之言”。地方上的比起中央來,還是低了一等,鬼子們不明不白又吃了一個暗虧。在玩弄詞藻講究名分這方面,他們從來就不是咱們的對手。
  中央的話語就是官話,也就是國語。官話和國語也是古已有之的,三千年前就有,衹不過那時叫“雅言”。雅言也就是周王室使用的語言。因為那時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又都尊周王為天下共主,則相互之間要溝通,要交流,要朝聘會盟,要勾肩搭背各懷鬼胎去打這個打那個,便約定都以周王室的語言為政治外交場合的正式通用語言,這就是“雅言”。雅,就是雅正、規範。那麽,誰來規範呢?諸侯們是沒有資格的,有資格的衹能是“天子”。同樣,誰需要把話說得一本正經呢?庶民們是沒有這個需要的,有此需要的衹會是諸侯和大夫。所以,雅言就是官方語言,也就是官話。
  不過,那時的官話稱作“雅言”,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雅”通“夏”。所謂“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雅就是夏。夏,就是華夏,也就是中原,甚至也就是中國(中央之國)。認真說來,這華夏中國的雅言,在當時也不過衹是諸國國語中的一種,衹因為它為“天下共主”所有,這纔成了“國際通用”的官方語言。因此,等到天下一統,沒什麽“國際關係”了,雅言也就作廢,而代之以“官話”。官話就是官場中人說的話。中央政府派到各地去的官員都要說這種話,所以叫官話。
  官話之所以叫官話,還因為衹有在官員當中,這種民族共同語纔推行得開。這也不奇怪,想那時並無廣播電視,一般民衆又都貓在傢裏,守着祖上傳下來的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誰也不輕易往外跑,沒什麽對外交流的需要。大傢都是鄉裏鄉親的,會說土話,就足以打招呼、走親戚、娶媳婦,拿雞蛋換油????醬醋的了。要想讓這些普通老百姓都學會“普通話”,不比讓黃河水變清容易多少,也沒這個必要。有此必要的,是那些必須得在外邊跑來跑去的人。這些人,一是官員,二是走江湖的。走江湖的,天子呼來不上船,中央政府歷來管不了,管得了的衹有官員。再說官員不管也不行,官員如果也說方言,皇上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易中天:話說說話(1)易中天:話說說話(2)目錄南方與北方(1)
南方與北方(2)南腔與北調(1)南腔與北調(2)方言與官話(1)
方言與官話(2)誰跟誰學(1)誰跟誰學(2)多樣與統一(1)
多樣與統一(2)再說南方(1)再說南方(2)再說北方(1)
再說北方(2)南徵北戰(1)南徵北戰(2)英雄與美人(1)
英雄與美人(2)行盡瀟湘到洞庭(1)行盡瀟湘到洞庭(2)吳楚東南坼(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