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李敖情感早熟,更不例外。在大学阶段,爱情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50年代的台湾,西方现代文化思潮逐渐涌入,性解放的观念亦在台湾的大学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比如大学生同居现象,在当时不乏其例。 在李敖上法律系时,罗君若上高三,两人的情书往来并未中断。台湾大学地处台北,李敖的情书便改由在台中市中念书的大妹转交,每封信都谈天说地,洋洋洒洒,最长的一封竟长达83页。这种交往后来因故中断。李敖父亲去世后,“罗”写信给他,两人又重续前情。在这一阶段,李敖对罗的爱情基本上依然是“外冷内热”式的,“古典”式的,鸿雁传书式的,自抑式的。第二年,他考入历史系后,这一切发生了变化。李敖重考入台大文学院时,罗君若考入台大理学院化学系,住女生宿舍。李敖没去找她,而只是写信。直到有一天,她约李敖在深夜的校园相见,两人从此陷入热恋之中。1956年10月15日,两人“同归不处”。李敖说:“当时我21岁,正在历史系念二年级。在那个年代,台北有公共浴池,内有房间,似乎未闻警察去查,我们提心吊胆地去过一次,性交、戏水,洗得好痛快。”大二时,“罗”干脆由化学系转进了历史系,与李敖同班。 在大学,“罗”姑娘的功课各科都好。入学时,她的中文作文考了近90分,在当年台大录取的学生中是分数最高的。台大中文系主任台静农后来对李敖说:我们原以为是李敖写的,没想到竟出自“李敖的女朋友”之手。在恋爱中,“罗”曾把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整本书抄在笔记本上,送给李敖,可见她对李敖的痴情。她的字迹秀丽,思路敏捷,聪明过人,读英文诗,三四遍即能背诵。李敖后来回忆说:“我生平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论眼神、论才气、论聪敏、论慧黠,无人能出其右。” 但正如李敖后来所说:“相恋得太满也就是睛阴圆缺的开始”,两人的关系出现了波折。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李敖不信宗教,而“罗”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这是“罗”的父母兄妹激烈反对两人交往的主因。二是李敖家庭困难,并且满嘴的异端邪说,毫无将来会变得有钱的迹象。两人关系越密切,罗家反对越强烈,罗家妈妈气得在家里捣着饭碗大骂:“李敖早死!李敖短命!”并且当面对他说:“你将来阔到了做总统,我们也不上你的门;你将来穷得讨了饭,讨到我们家门口,请你多走一步!” 罗君若在种种压力下,被迫无奈,只有与李敖分手。 爱情之梦的幻灭,使李敖遭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困境。他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就要崩溃了。一天晚上,他独自呆在学生宿舍,服下一瓶安眠药,准备一了百了。结果被同学翁松然发现,强拉着他到台大医院去洗肠子。关于此事,后来与李敖有过一段姻缘的胡因梦说:“他的朋友告诉我,李敖在台大时曾经为‘罗’姓女友的离去,服过三次安眠药自杀,但都被同学发现送到医院洗肠获救。”① 李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失望。那呆板教条的教育方式,那庸碌无为的生活,那古典爱情的破灭,都使他在精神上难以承受。同时,他又不愿放弃他的理想、他的志向,在他灵魂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让他振作,让他奋起,让他坚定地走下去。 在痛苦与矛盾中,他选择了日记。从他的《大学札记》、《大学后期日记》甚至《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是怎样励志自勉,度过那最大的困境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日记是一种无害的解脱方法之一,每当我‘有点茫然’的时候,它时常帮助我渡过难关,超越不满意。”①1957年2月到11月,他记下了近十万字的“大学札记”;从1958年6月8日直至毕业,他又一日不落地记下了这一段生活的全部历程。在这里,胡适的《留学日记》究竟给李敖带来了多少灵感,尚无从考证,但在当时李敖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胡适迷”了。胡适曾在多种场合鼓励别人写日记、写自传,多为自己的时代、社会留下一点真实的历史资料,日记的这一起码的作用,对早已以天下为己任的李敖是心有灵犀的。 李敖在大学时期外在行为上的外露决定了他日记中的非掩饰性和客观性,加上他系统的史学训练,较高的史学修养和求真意识,在写作中虚构的成分相对要少得多。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即李敖在这一阶段的日记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他要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自省、自警、自励、自塑、战胜自我,作一个非凡的人。日记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有自己的体裁属性。一个人在自己的日记中是非常自由的,有时它展现出的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真实的心理剖示,是自我形象的塑造;有时只是客观的记述,如读书札记和来往书信。李敖的“大学日记”(含札记)多数属于前一种情况。 “大学后期日记”后来曾在1966年9月和10月分两集出版,第一集为《大学后期日记甲集》,第二集为《大学后期日记乙集》。前者主要记述的时间为1958年6月8日到1958年12月31日;后者主要记述的时间是1959年1月1日到1959年8月2日,其间一日不落。它是李敖大学后期生活、思想的真实写照。他在1982年出版的《大学札记》的“前记”中说: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曾花了许多气力来把自己锻炼成钢铁。锻炼的方法,不论是东海圣人的,还是西海圣人的,我都一网兜收,从摸索和试验中,求得安身立命。我这种自我炼钢,是很用心的,我今天能有一些个性、一些独来独往的气魄、一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追溯起来,都跟我早年的刻苦自励有深切关系。① 李敖的“大学后期日记”真实记录了他大学后期的生活境况。在日记中,他毫不隐瞒自己的生活,包括那些在许多人看来都不愿启齿的个人隐私,他都从不忌讳,比如他在青春苦恼时的手淫,他对异性的意淫以及最隐秘的思想意识,都在日记中毫无保留地记述下来,保持了日记最为真实的本色。正是这种如实的记录,使我们看到了大学时期的李敖从“幼稚、矛盾、自夸、彷徨”走向成熟的过程,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青年在困学阶段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它也记载了李敖在大学后期思想上所发生的嬗变。大到政治信仰、社会理念、“性的信仰”的转变,小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作者都有细致入微的记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成为李敖“日后的思想引子和灵感伏机”,比如李敖的爱情观、淑世的改良主义、《老年人和棒子》、《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胡适评传》、《传统下的独白》等重要文章、著作的写作,都可从中找到思想的萌芽。它还记载了李敖大学阶段的交友、从师情况。李敖是个十分健谈且谈锋犀利的人,他的博学使他在思想上往往高人一筹,这在他狂傲的青年时代更成为以思想引人的绝好谈资,因此他喜爱辩论,好放厥词。与学友聊天、神侃成为他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当然,祸从口出也给他带来过不尽的烦恼,这部分内容在李敖日记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李敖认为,“日记都是个人随手的速记和灵感引线,所以文字方面颇少修饰;又因为我的日记习惯是多记事、少论学(论学另有卡片、札记、卷册),所以我的读书心得,几乎在日记中极少看到,这也可说是我的日记的大缺陷。”①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已成为当代思想大师的李敖能为我们留下这两册日记是十分难得的。它是一个青年在情感挫折中的喘息,是一个学子在困学之路上的摸索,是反抗,是呐喊,是一个不羁于成规的青年叛逆者的挣扎。威尔斯曾经说“人的思想是流动的”,李敖的《大学后期日记》正是他在精神发生危机时生活、思想、交友、从师情况的真实记录,也是人们了解李敖思想演变和生平创作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