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的幫助 》
第四章 和光同塵(2)
王蒙 Wang Meng
這其實比把這個最後的終極的概念說成是某個神祇更難以質疑,難以駁倒。因為如果是神祇,你可以用A神祇否定B神祇,用C神祇或無神祇替代A與B神祇,你卻無法否定與替代無限大無限深無限遠無限久的概念。要知道,連數學也承認這樣的關於無限的概念。道就是無限、無量與無等(後二者是佛學的概念,但我們可以以老子的理論幫助我們去理解它),道是一切。正像無限大乘上零趨嚮於一切、趨嚮於任何數一樣。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的意義在於道也是生活,是與自然而然的生活密切結合的。大道並不是凌駕於生活之上的壓迫者、裁判者,更不是懲罰者。和光同塵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人衆(那時候還沒有大衆或人民一說)、面嚮俗世。小有見識的人往往自以為是凌駕於衆人之上,其實精英意識如果脫離了生活意識,就會自命不凡地成為形而上意識,自以為大如天宇,自視重如泰山,而視生活視百姓如草芥,也就變成凌空蹈虛,變成斷綫的風箏了。
真正的精英,那個時候叫做聖人,卻應該是密切聯繫生活的:大洋若土,大雅若俗,大智若愚,大思想傢若平常人即你我。自稱思想者的人整天演練思想的肌肉塊、思想的健美操,而真正的學問真正的見地卻普普通通,真理比謬論一般來說要樸素得多實在得多。
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美是生活(而不是凌駕於生活);也如四明天童無際了泒和尚所講:
佛法在你日用處。在你着衣吃飯處。在你語言酬酢處。在你行住坐臥處。在你屙屎送尿處。擬心思量便不是了也。咄,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真正的大道也是這樣,它是生活,它是自然,它是樸素和真誠。
中國的佛學顯然也受到了道傢道教的影響,反對造作與誇張,反對高高在上,反對裝腔作勢,藉以嚇人,反對捶胸頓足,哭天搶地,反對擺出動輒一個人與整個地球開戰的架勢,主張自自然然,平平淡淡。
這是因為,不論你對思辨與感悟有多麽偉大神奇奧妙、超凡入聖的激情與驕傲,你的一切認知仍然來自生活,來自塵世,來自此岸。一切的形而上的偉大,都離不開形而下的基礎。彼岸的信息再神聖,衹有下載到此岸以後,才能討論解悟。大道似有或有,這一章中用了似與或兩個字兩次:“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老子在此章中流露了他的唯道論的似或性、模糊性、揣度性,叫做“好像”、“或許”,這樣的詞並不執著堅硬,並不盛氣凌人,這也是必須和光同塵的依據與表現。你能夠掌握的也衹是大概其,你能不和光同塵,反而自我運轉、自給自足而且不可一世嗎?
大道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大道又是表現出來的、下載出來的、顯示出來的。大道演化出來就是生活、是日常、是着衣吃飯、是言語酬酢、是行住坐臥、是屙屎送尿,當然也是有為與有言、有治與有欲,是尖銳與紛爭,是社會與人群的熙熙攘攘。
老子的偉大與貢獻,甚至還有他的幽默感,恰恰在於他從尖銳中看出了挫其銳的必要與道行,從紛爭中看到解除紛爭的必要與道行,從有為有欲中看出無為而治無欲而幸福的必要與道行,從熙熙攘攘中看出了衝、虛、盅的必要與道行,從泰山壓頂的威權中看到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結局。
在這裏,你要挫隱的光可能是大道之光,你要認同的塵世是非道無道對道缺乏自覺的塵世,思想傢的貢獻恰恰在於從道的光輝中體認到不使這種光芒太刺眼的必要與道行。從塵世的非道、少道、道甚稀缺中認識到大道的無疑存在,大道正是在非道、無道、缺失大道中作用着與主導着,我們要善於從非道無道中學會體認大道的必要、道行、學問。
就這樣,老子超越了或者是含糊了唯物論與唯心論之爭,含糊了無神論與有神論之爭,含糊了此岸與彼岸即人界與神界、這一輩子與死後之爭。
大道是精神,也是生活。大道是物質,也是精神的最高級最深邃最遼闊的終極。既然到了終極,既然到了無限遠處兩條平行綫都相交了,既然到了無限大處零都能夠變成任何數,既然那時的零與任何數與無限大的區別都消失了,精神與物質等還有什麽區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華夏出版社 |
|
|
前言:老子的幫助 | 第一章 衆妙之門(1) | 第一章 衆妙之門(2) | 第二章 知美即惡(1) | 第二章 知美即惡(2) | 第三章 虛心實腹 | 第四章 和光同塵(1) | 第四章 和光同塵(2) | 第五章 天地不仁(1) | 第五章 天地不仁(2) | 第五章 天地不仁(3) | 第五章 天地不仁(4) | 第六章 𠔌神玄牝 | 第七章 無私成私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 第九章 功遂身退(1) | 第九章 功遂身退(2) | 第十章 如嬰兒乎(1) | 第十章 如嬰兒乎(2) | 第十章 如嬰兒乎(3)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1)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2) |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 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