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魯迅的聲音:魯迅講演全集 》
第8節:文學與社會(2)
魯迅 Lu Xun
中國文學已入末路之中,新的東西一定要建設的,據我想,應該有一種新的人,他們的思想,完全同舊式的人不同,於是他們把世界事情發表出來,通過了他們的眼睛,他們的個性也是有的,有一種文學我以為現在還沒有,不過將來終非有不可,有了新的人,方有新的思想,還要有新的形式。種種形式,到現在世界已用完,將來終應有新形式的探求,中國還沒有探求過,外國已有人去探求,我們希望一定要探索出來一個新形式,可是這個希望連帶發生一個問題來了:
還是文學改造社會?還是社會改造文學?
許多文學家說,是文學改造社會,文學不但描寫現實,且也改造現實。不過據我看,實在是社會改造文學,社會改變了,文學也改變了。社會怎樣改變了呢?我以為還是面包問題,面包問題解决了,社會環境改變了,文學格式才能出來!許多人一定以為我的話太把文學家侮辱,其實實際問題確是如此。
文學家一支筆抵不住帝國主義的槍炮。社會革命在前,文學革命在後。那麽,有人要問:詩人為什麽可以預言呢?我可以反問:何以他的預言一定要數年以至數十年以後纔實現呢?幹脆地說,不過詩人的感覺敏銳一些罷了,社會的改革,即使沒有詩人也得要起來的,詩人不做詩,想社會革命也是要起來的。
文學家做革命的前驅極其不容易,尤其是在壓迫之下,文學家更不能革命。從前我以為指揮刀是指揮兵的,現在我覺得指揮刀也是指揮文學家的。指揮刀在前,文學家在後,什麽文學革命,不過受指揮刀的驅使--如是而已。
文學還是同社會接近些好,將人生各方面擴充,將各種人的境遇寫出,供各種人相互感覺,然後乃有頂光大頂正確的人生,乃有新的文學出來。現在的世界實在太小了,一人所感覺的同別人所感覺的完全不同,比方我們有二天沒有飯吃,飯的香味就和從前不同。我們從別人所感覺的自己感覺得些,於是我們世界就可以擴大了。
現在把文學視為躲避所的中國文藝傢的世界,實在太小了。作傢一定要把他先生的太先生以及太太先生的書介紹進來,衹限於他的先生的太先生的,這實在是不對。我主張把各種現代的書不分國界都看,最好看原本--我並不是叫你們專嚮外國一條路走。
現在中國文壇上往往自以為是什麽派、什麽主義,這是受了西洋文學史之毒,其實做文章並不是先有主義而後按主義做的--固然有少數這樣人,可是他們的作品就往往受了他們主義的束縛。俄國乃無産階級的文學,我們不能學他,因彼思想與吾人兩樣,他們是真的無産階級,此刻中國從事文藝的人大都是資産階級,以資産階級而勉強寫無産階級的文學,其結果總是矯揉造作,是假的,還不如做近於資産階級的文學較為有誠意。
此刻是革命的政府,仿佛做文章必須有"革命"二字,其實這並不是好文字,因為革命的內容太少,架子搭得太大,看起來反而討厭。
我們也不是對於現代社會認為滿足,我們對社會還是看清楚,我們還是有理想,我們要按照我們理想走,這是將來的新文學。
我在廣州,看見黨部出了一個題目,叫做《青年的煩悶》,有講家庭與革命的,有講革命與戀愛的,起頭倒還講得不差,井井有條,可到了後來,他忽然說,戀愛算什麽?我們要革命!這完全是假話,我覺得還不如老老實實說,我願戀愛,我寧願放棄革命。
不過此地有問題,有人以為這樣豈不是走嚮滅亡之路嗎?其實滅亡有什麽關係?滅亡沒有,哪來建設?舊的不滅亡,新的怎能造成?文學滅亡並沒有什麽稀奇。猴子的文章我們看不懂,幾千年後的人看我們現在的文學,當然也如滅亡一樣。俄國的文學我們完全不懂,就因為他們的地位同我們的現在已經是相差太遠了。
如果一日到晚怕滅亡,那倒真是危險,現在的生命已經滅亡,這倒是真可憐!
有好的思想寫好的,有腐敗的思想寫腐敗的,假的反而沒有意義,同一塊很小的糖,用很大的一張包皮紙包一般。文學的真誠最要緊,否則就沒有意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珠海出版社 |
|
|
第1節: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的 | 第2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1) | 第3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2) | 第4節:離騷與反離騷 | 第5節:再論"第三種人"》 | 第6節:關於革命文學 | 第7節:文學與社會(1) | 第8節:文學與社會(2) | 第9節:流氓與文學 革命文學與遵命文學 | 第1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 | 第1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 | 第1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3) | 第13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4) | 第14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5) | 第15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6) | 第16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7) | 第17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8) | 第18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9) | 第19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0) | 第2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1) | 第2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2) | 第2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3) | 第23節: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 | 第24節:在中山大學學生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