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反思:中國人成纔障礙 》
第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4)
上官子木 Shang Guanzimu
從教學目標來看,我國高校以往辦的少年班把主要目標定為培養尖端研究型人才、大科學家,更偏重於數理化知識能力方面的培養,忽視了社會能力的培養。這種超常教育的模式表達了我國教育界對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錯誤理解,認為科技尖端人才首要的是智力超常,似乎未來的諾貝爾奬得主是産生於高智商的神童群體。然而事實表明,科學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條件是專業興趣與學術追求。
興趣是科學事業成功的第一要件。當年的神童寧鉑,因對物理不感興趣,選係時告訴老師,科大的係沒有他喜歡的,並打了一份報告,請求調到南京大學去學天文,可沒有被學校批準,衹好勉強學物理。在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後,雖然在19歲就成了全國最年輕的講師,但他很少做物理學科方面的研究,卻把大量時間用於圍棋、哲學和宗教。寧鉑最終也未能在物理方面有所成就,並以“出傢為僧”的結局為科大少年班的歷史書寫了最令人深思的一頁。
寧鉑的悲劇有着衆多的影響因素,而大學少年班在專業興趣導嚮上的失誤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少年班的神童們最後很少留在科研領域裏,說明我國超常教育的專業培養目標與學生自身的專業興趣之間還是缺少相融性。
從現實效果來看,我國的超常教育實際上是挑選出能夠適應超強學業壓力的孩子,進行學業強化培訓,所培養的衹是完成學業任務的能力,最後實現比普通人早幾年完成學業的目標。因此,所謂“超常”實際上是在適應超常學業壓力方面的適應能力比較突出。
我國的超常教育是期望通過壓縮就學年限來實現事業上的早成功、快成功。從少年大學生的總體發展來看,提前上大學、提前畢業並不難做到,但是否早成功、快成功就很難說了,而是否具有能夠成功的素質就更值得質疑了。
科學教育的失敗
國際數學奧林匹剋競賽每年選在不同的國傢和地區舉行,是為全球高中學生舉辦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數學賽事。自1986年以來,中國隊已纍计13次獲得國際奧林匹剋數學競賽團體總分第一名。中國有6次6個學生同時獲得金牌,而美國和俄羅斯都衹有1次6個學生同時獲得金牌。
2006年7月在第4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剋競賽中,中國隊6名參賽選手全部獲得金牌,並以超過第二名40分的較大優勢獲得總分第一名。共有90個國傢和地區的498名選手參加了本屆賽事,這一年,中國顯然大出風頭。
與此同時,就在2006年8月,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裏開幕,而在菲爾茨奬獲奬者中卻見不到我們中國本土數學家的蹤影。令我國這樣一個數學競賽獲奬大國極為尷尬的是,具有“數學諾貝爾奬”之稱的菲爾茨數學奬,自1936年至今沒有一個中國本土的數學家獲奬。我國中學生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剋競賽上的好成績,與我國學者在現代數學研究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培養出衆多在國際學科競賽中獲奬的選手,是我國精英教育的另一個典型成果。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學科競賽的金牌得主也同樣很少選擇獲奬的科目作為自己的專業,更不要說是職業。然而,在國外卻並非如此。
2001年國際數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期間,有一對法國兄弟格外引人註目,那就是被稱為“國際數學雙子星”的洛朗·拉佛格和文森·拉佛格兄弟。哥哥洛朗·拉佛格是菲爾茨奬得主,弟弟文森·拉佛格曾因在算子代數K理論研究中的重大貢獻,獲得2000年歐洲數學學會青年科學奬。
最讓我們中國人關註的是,文森16歲時曾以中學生的身份參加過北京舉行的第31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剋競賽,並且獲得金牌,而那次與文森同場競技的中國隊中也有5人獲得了金牌。10年之後,文森作為國際知名數學家舊地重遊,可那些同樣獲得金牌的中國中學生,卻無人出現在世界著名數學家的行列。我們衹能感嘆,中國的教育制度儘管能夠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考生和一流的學科競賽高手,卻難以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自序 | 第2節:學校教育的缺陷 | 第3節:自我潛能的壓抑 | 第4節:生活選擇的迷茫 | 第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 | 第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2) | 第7節:社會文化的誤導(3) | 第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4) | 第9節:社會文化的誤導(5) | 第10節:社會文化的誤導(6) | 第11節:社會文化的誤導(7) | 第12節:社會文化的誤導(8) | 第13節:社會文化的誤導(9) | 第14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0) | 第1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1) | 第1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2) | 第17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3) | 第1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4) | 第19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5) | 第20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6) | 第21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7) | 第22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8) | 第23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9) | 第24節:自我潛能的壓抑(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