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文字不是東西 Text is not something   》 第8節:將相本無種      劉紹銘 Liu Shaoming

  將相本無種
  科舉已廢多年,但藉試場取士或攀竜門的制度與心態,未見式微。“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古時寒微子弟就靠這種信念奮發自勵,以期他日一舉成名。舊日讀書人要上青雲路,也別無選擇,得先通過科舉這道窄門。今天時代變了,但試還是一樣要考。孩子一上小學,眼前就是一道道苦其心智的窄門。這種制度,既自“公平競爭”理念産生,是文明社會運作的一種模式,儘管不盡如人意,恐怕還會世世代代相傳下去。美國人念完了中學要升大學,雖不用考“聯招考試”(JUPAS),但申請入學資格時,要附上一些像“能力測驗”(Aptitude Test)結果這類證件。主辦這種測試的單位,是全國性機構,公信力可與聯招考試相媲美。學生拿到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以下簡稱ETS)發的證件,連同在學校歷年的成績單,嚮自己要就讀的大學申請。將相本無種第一輯寫作這回事這也就是說,美國大學招收學生,完全是自由市場運作。你心儀哪傢“名牌大學”,自認夠得上他們的入學標準,那就繳費報名吧。學校市場越自由開放,學生的選擇越精明。他們會考慮自己的學術興趣、學校的所在地和其他個人因素。他們不會像從小受父母左右的香港地區青年,一見“名牌”,就蜂擁而上。道理其實很簡單:“名牌大學”不可能包辦全國所有優質學科。有些歷史較淺、來頭不大的學校,卻因校友或政府的特別支持,也辦了一些世界級的學係。美國公司雇主聘用人才,要是大行傢,除了學校的名氣外,更會註意申請人念的是哪一專業、哪一年畢業、跟哪些教授念過書和介紹信是誰寫的。這是美國人選大學和研究院的文化背景。他們通常會把自己的興趣放在第一位。香港地區的學子哪一天可以享受到類似的“自由市場”,無法臆測。值得註意的倒是中學畢業的應屆生因分發不到要念的“名牌大學”而産生的“宿命思想”。香港嶺南大學英文係講座教授歐陽禎(Eugene Eoyang)自1996年來港應聘至任教幾年來,深以“聯招考試”這種“一試定終身”的入學名額分配制度為憂。為了給“名牌以外”的同學打氣,他最近在學校發表了書面意見(英文),勸誡同學千萬不要以“聯招考試”的成績來衡量自己的能力,因為“聯招考試”對學生的天分和潛力的測驗,其準確性與ETS一樣值得懷疑。因此,進不了“名牌大學”,不必自嘆“他生未卜此生休”。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朽木難雕的庸纔,屁股即使挂着“名牌”,也一樣保不了飯碗。什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歐陽禎曰:勇氣、膽色、機智和鍥而不捨的毅力與恆心。這些素質,不易在“聯招考試”中反映出來,但在全球性的工作市場(globalized workplace)中,卻是出人頭地的條件。“將相本無種”,宿命思想因此要不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1節:新版自序第2節:目錄第3節:且說床邊故事第4節:另類專傢
第5節:趙元任與愛麗絲第6節:校園風景第7節:編輯的眼睛第8節:將相本無種
第9節:遺老獨白第10節:寫作這回事第11節:memo狂想麯第12節:獵頭校長
第13節:浪得虛名第14節:眉批第15節:自我陶醉第16節:馬丁尼之戀
第17節:熱辣辣的隱私第18節:壽則多辱第19節:無罪以當富貴第20節:作傢的心理阻滯
第21節:書看不完,怎麽辦?第22節:新狂人日記第23節:虛擬文本第24節:林行止的兩個世界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