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8節:論語心得(8)
劉廣宇 Liu Anyu
廚子解釋說:“回大人的話,這個羊不是我們殺的,是被豺狼給咬死的。”
婁師德聽了,心花怒放,說:“這衹豺狼倒是蠻懂得禮節的嗎。”
過一會兒,廚子又上了紅燒魚。婁師德皺起眉頭,問:“朝廷法令,求雨齋戒期間,豬羊牛魚,一律不準宰殺,你們怎麽敢抗令捕魚?”
廚子回答道:“回大人,這魚不是我們捕的,也是豺狼咬死的。”
婁師德聽了大笑道:“你這個傻瓜,為什麽不說是水獺咬死的呢?這樣就不會露出馬腿來了。”
後來梁國公狄仁傑做了宰相,他非常鄙夷婁師德,認為這種唾面自幹的人性格鄙污,不屑於與之共事,幾次三番想把婁師德排擠出朝廷,讓他去邊關打仗。婁師德卻安之若素,不與狄仁傑相爭辯。後來武則天就單獨召見了狄仁傑,嚮他出示了一封推薦他做宰相的推薦信,而這封信恰恰是婁師德所寫。然後武則天這纔對狄仁傑說道:“我之所以用你,是由於婁師德推薦了你,婁師德的確知人善用啊!”
狄仁傑為此感到非常羞愧,感嘆的說道:“婁師德道德高尚,我是他所推薦的,我知道我遠遠趕不上他。”
婁師德在這裏所體現出來的,正是孔子寄望於後世的大智慧。
這種大智慧是什麽呢?就是任何時候也不與人爭口舌之利,哪怕是再無禮過份的事情,但衹要我秉持公正,寬和待人,縱然是污辱又怎麽可能傷害到我呢?
知誠信,講誠信,做誠信人
自古以來,誠信一直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衹有誠心誠意、遵守諾言才能有機會立足於社會。誠信是最寶貴、最高尚的一種品質,一種責任,一種道義,一種準則,一種聲譽,一種資源,更是不失信與別人的最基本人格。在中國古代,“仁義禮智信”被視為做人的五大基本準則,其中,“信”講的就是誠信、信用。
明朝劉基在他的《鬱離子》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商人在過河時,船被礁石撞破,他大呼救命,並嚮周圍的人許諾:“誰能救我,我將付他100兩金子。”一個漁夫就救了他。商人上岸後,衹給了漁夫8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講信用,商人卻訓斥漁夫貪婪,漁夫衹好作罷。後來,這個商人在乘船時又遇上險情,他還像上次那樣呼救、許諾。碰巧上次救過他的漁夫也在旁邊。但是漁夫沒有去救他,反而告訴周圍的人:“這個人言而無信!”人們聽了漁夫的話,誰也不肯去救商人。這位商人就因不守信用而喪身,給自己帶來了災禍。一個人不遵守承諾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甚至可以丟失自己的性命。所以,誠信既是我們自身修養的根本,也是我們取信於他人的必經之路。
誠信不意味着愚笨,它意味着我們用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生活、對待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
孔子認為,一個人的出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於自己應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能,衹要具備了這些就會受到重用。詩壇豪傑李白在《將進酒》中,留下了不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個“天生我材必有用”與孔子所說的話其實是一個意思。天生下我們,就應該是有用的;也可以說,天生我們人類,就應該是有用的;如果再引申一步,天生動物,天生植物,天生所有生命,都是有用的。它們的存在,就說明有用。因此,具體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可以這樣說,人的出身並不重要,出身再卑微的人也不要有自卑意識。重要的是你自身要有才能,並且你還要深信,自己的才能總會派上用場。上蒼讓你這樣一個人誕生於世,絶不是毫無理由的,完全是因為這個世間需要你這樣一個角色纔派你來的。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適合你的那個位置,並發揮作用。
可以想象李白說此語時的飛揚神采和灑脫豪邁!老天既然生下“我”來,就必有所用。其實他一生並不順利,但是貴在有這種自信,所以才能成就大業。細想一下,每一個人,不論男女、無分胖瘦、不管求學多少、不理貧富貴賤……雖路途平坦崎嶇有別,但衹要努力,不被睏難嚇倒,每個人必有其用武之地!李白有過情睏、有過無錢的拮据、有過失去朋友的悵惘、有過失業的無奈、有過貶官的打擊……但是他豪爽樂觀,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響亮聲音,而且還瀟灑自信地進取,怎不讓人欽敬感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