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尼采与形而上学 》
第8节:上帝死了
周国平 Zhou Guoping
上帝死了
海德格尔说:"尼采用虚无主义命名他最先认清的、业已支配前几个世纪并决定今后一个世纪的历史运动,他在下述简短命题中归纳了对这个运动的最重要解释:'上帝死了。'这就是说,'基督教的上帝'丧失了它对存在者和对人的规定性的权力。'基督教的上帝'既是'超感性事物'及其各种含义的主导观念,也是'理想'和'规范'、'原则'和'规则'、'目的'和'价值'的主导观念,它们被凌驾于存在者之上,为存在者整体'提供'一个目标、一种秩序以及(如同人们简明地说的)一个'意义'。虚无主义是这样一个历史运动,通过它,'超感性事物'的统治崩溃和废除了,使得存在者本身也丧失了其价值和意义。"海德格尔: 《尼采》,联邦德国Neske出版社,第2卷,第32、33页。这段话准确地说明了"上帝死了"命题与虚无主义运动的关系: 如果说"上帝"是"超感性事物"即形而上学的主导观念,那么,"上帝死了"就是虚无主义运动的主导观念。
早在中学时代,尼采阅读了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他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就已经动摇。进入大学以后,在研读希腊文献的过程中,他已经开始对新约作追本溯源的批判。在他的成名作《悲剧的诞生》(1870-1871)中,他第一次攻击基督教,影射基督教牧师是"险恶小人",悲叹德国精神背离神话故乡,"在服侍险恶小人中度日"。参看《尼采美学文选》,第107页。其实,在《悲剧的诞生》写作前后,尼采在别的手稿中已经相当明确地表达了"上帝死了"的思想,如此写道:"开始死亡的意志(正在死去的上帝)崩裂为个别性 ,它的追求永是失去了的统一,它的结局永是持续的崩溃。"《尼采全集》,第9卷,第77页。"不是我们死于宗教之手,就是宗教死于我们之手。我相信古日耳曼箴言: 诸神必死。"《尼采全集》,第9卷,第128页。在《人性,太人性了》第二卷(1878-1879)中,尼采把人譬作囚徒,把上帝譬作牢头,把耶稣譬作牢头的儿子。牢头刚死,他的儿子说:"我将释放每个信仰我的人,完全像我父亲在世时那样。"《尼采全集》,第3卷,第247页。
然而,也许这些只能算作"上帝死了"命题的前史。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是在《快乐的科学》(1882)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85)中。在前一本书里,尼采描写一个疯子大白天打着灯笼在市场上寻找上帝,他对聚集在市场上的人们说:"上帝哪里去了?我要告诉你们!我们杀死了他,--你们和我!"并且以经典的方式表达了这一命题: Gott ist todt("上帝死了")。《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柏林-纽约,1980,第3卷,第480、481页。在后一本书里,尼采又从各个不同角度多次重复了这个命题。《尼采全集》,第6卷,第13、130、379、387页。参看拙著《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164-166页。
长期以来,"上帝"观念始终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它凝聚了一切最高价值,向人许诺不朽、至善和宇宙秩序。有了上帝,终有一死的个体生命从灵魂不死中找到了安慰,动物性的人从上帝的神性中发现了自己的道德极境,孤独的个人从和谐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博爱中感受到了精神的充实。基督教诚然贬低了人的尘世价值,却在幻想中赋予了人以某种永恒价值。上帝的灵光使人显得渺小,但同时也给人生罩上了一圈神圣的光环。基督教世界观实质上是人类中心论,它借上帝的名义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为人安排了一种超自然的世界秩序。所以,哥白尼的天体说不但打击了神权,也打击了人类中心论,而西方人在文艺复兴的乐观气氛中沉醉不久,使开始觉察到人失去上帝后的悲凉境遇了。
自从帕斯卡尔以来,许多宗教思想家都指出,死亡问题是宗教意识的核心,宗教源于对不朽的渴望,是对死后虚无的绝望症的治疗。因此,宗教意识的衰落必然导致悲剧意识的复苏。上帝死了,灵魂不死的希望落了空,短暂的个体生命重又陷于无边无际的虚无的包围之中了。上帝的死意味着人的死成为无可挽救的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说:"一旦我们如此拒绝基督教的解释,把它的'意义'判决为伪币制造,我们立刻以一种可怕的方式面临了叔本华的问题: 生存究竟有一种意义吗?"《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3卷,第600页。后来加缪解释说:"人已经对自己的不朽感到彻底失望,被迫承认自己注定要死的命运,从而,人就决定杀死上帝。现代人的悲剧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加缪: 《反抗的人》,巴黎,1951,"虚无主义与历史"节。
上帝之死不但剥夺了生命的永恒性,而且剥夺了生命的神圣性。上帝创造的那个目的论宇宙崩溃了,万物复归于混乱。人只是宇宙永恒生成变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有何神圣可言?既然无神圣可言,也就无道德可言,因为道德总是以人对自身的某种神圣性的信念为前提的。人因为近神而获得尊严,正是这种尊严感支撑着道德,道德又反过来支撑着这种尊严感。没有了神,人的尊严遭到空前打击,他感到自己被降到了与万物相同的水平。"现代的普遍特征: 人在他自己的心目中难以置信地丧失了尊严。长期充当现实存在(Dasein)的中心和悲剧英雄;后来,至少致力于证明自己与现实存在之决定性的、自在地有价值的方面的亲缘关系--如一切形而上学家之所为,他们想维护人的尊严,凭藉他们的信念: 道德价值是主要价值。谁放弃了上帝,谁就愈加热烈地信仰道德。"《强力意志》第18节,第19页。然而,在尼采看来,这是徒劳的,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崩溃之后,"一切必定随之倒塌,因为它们建筑在这信仰之上,依靠于它,生长在它里面: 例如我们的整个欧洲道德。广浩连锁的崩溃、毁坏、没落、倾覆现在呈现在面前了……"《尼采全集》,第5卷,第271页。对于基督徒来说,天国既是死后灵魂的归宿,也是生前善行的报偿。失去了天国,灵魂没有了归宿,生命和道德一齐失去了根据。
总之,上帝死了,人的肉体和灵魂似乎都丧失了根本价值,人的生存似乎失去了重心。尼采宣告说:"一个时代正在来临,我们要为我们当了两千年之久的基督徒付出代价了: 我们正在失去那使我们得以生存的重心,--一个时期内我们不知何去何从。"《强力意志》第30节,第24页。现代人突然被抛入一个没有上帝,因而也没有目的和意义的宇宙中,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再也没有全能的神灵替他解答精神上的疑难了。人真正地孤独了。"虔信者不存在孤独,我们无神论者首先做出了这个发明。"《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3卷,第616页。上帝信仰的丧失把欧洲人置于空前可怕的境地,尼采常常把这一事件譬作一场自然灾难--一场洪水,一次地震,地球脱离行星轨道,"地球上从未有过的黑暗和日蚀"《尼采全集》,第5卷,第271、272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总序 | 第2节:自序 | 第3节:概论(1) | 第4节:概论(2) | 第5节:什么是虚无主义 | 第6节:不速之客的到来(1) | 第7节:不速之客的到来(2) | 第8节:上帝死了 | 第9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 | 第10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 第11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 | 第12节:科学与虚无主义(1) | 第13节:科学与虚无主义(2) | 第14节:现代的双重阴影(1) | 第15节:现代的双重阴影(2) | 第16节:现代的双重阴影(3) | 第17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1) | 第18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2) | 第19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1) | 第20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2) | 第21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3) | 第22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4) | 第23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1) | 第24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