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怀柔政策,柔中有刚,恩威并施。优待不等于信任,朱棣从来没有放松对鞑靼人的戒备,鞑靼率那么多人来归顺,也可能暗含诈谋。朱棣知道"受降如受敌"的道理,他多次提醒臣子,必须谨慎对待来归顺的鞑靼人,小心观察他们的真实意图。同时,朱棣还曾告诉那些镇守边关的将领,阿鲁台野心不死,正策划着谋取大明土地,如果有人带着人马来归降,务必要检查核实情况,切不可贸然让归者入城。
朱棣可以大大方方地授予鞑靼人官职,却多不会让他们执掌重要权力。在朱棣看来,让鞑靼入京为官,和汉族官员朝夕相处,可以达到同化他们的目的,待这些人真的融入汉族社会,便可放心地让他们办事了。朱棣的大臣也时常提醒朱棣,但凡归顺后并建立功勋的鞑靼人,应先赐给他们爵位,然后让他们担任一些只是看起来重要的职位。有些职位,即便他们功劳再大,也不可以委任。
作为明朝都城的北京,自然是越热闹越好,鞑靼人的涌入,为北京城添了不少人气。而对朱棣来说,没有什么比让鞑靼人同化成汉人更好的了,当鞑靼人不再记挂着自己的民族,完全融入汉人的生活,他们也就没有心思对明王朝发动进攻了。早在朱元璋当政时期,明朝就有旨在同化鞑靼的政策,比如不许鞑靼人说民族语,禁止他们用自己民族的方式待人接物。朱棣当政后,又强化了这一政策。尽管一些鞑靼官员对此不满,但他们还是记挂着明朝予他们的好处,尽忠职守。
怀柔政策和移民政策双管齐下,为北京城的崛起开拓了一片大好环境,城内日益繁华,城外日益安定。朱棣为明朝的新都城,打下了良好基础。
梦断紫禁城
朱棣刚刚提出迁都北京时,大臣们大多予以反对,朱棣也没有和大臣继续争执下去,而是在暗中实施建设北京的政策。一些眼光深远的大臣明白了朱棣迁都的用心,开始帮助皇帝说服那些反对迁都的官员。
永乐三年(1405年),当东南风吹起的时候,朱棣派郑和率船队进行远洋航行。很多人都认为,朱棣此举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在南京皇宫中享受百官朝拜的朱棣,并不知道15世纪的世界是怎样一番动荡混乱。欧洲正身处历史上最黑暗的中世纪,黑死病夺走了数不清的人的性命。天灾与人祸并行,英法两国正群情激昂地投身百年之战中;地处南欧的意大利也正在为内斗而烦恼;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都卷起了袖管,斗得昏天暗地;在东南欧,拜占庭、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也在为拓展疆土打得不可开交。
朱棣对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不知道,那些野蛮的西洋夷人正积蓄力量,张开迷茫的双眼观望整个世界。15世纪,是东西方航海事业的大发展时期,西方人乘船远游是为了开辟新的疆土,而朱棣发起的下西洋活动,目的却为保护政权。在杀了无数人后,朱棣还是于心不安,他靠杀戮消灭内部威胁,而靠郑和下西洋来威慑外部那些觊觎自己政权的人。
永乐四年(1406年)八月,郑和的船队正与惊涛骇浪搏斗,而在南京城内,大臣丘福率着一班臣子建议朱棣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朱棣非常高兴,爽快地接受了丘福的提议,并决定第二年就开工。
一个帝皇的构想促就了一片伟大的建筑群--迄今为之,堪称人类社会最为壮观的宫殿之一--紫禁城。
也是在那一年,朱棣的结发妻子徐皇后去世了。徐皇后是朱元璋大将徐达的女儿,她知书达理,颇通政事,让朱棣格外敬重。徐皇后死后,朱棣万分悲痛,再没有立后。朱棣将徐皇后葬在北京,请来卓有名望的风水先生为她挑选墓地,用了两年的时间最终选定了昌平北边二十多里的地方,即今天的明十三陵。
大臣们从皇后的陵墓上,看出了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心。一些大臣上疏反对迁都。朱棣大怒,他想不明白,这些迂直的臣子怎么就不能体会自己迁都北京的苦心,他懒得和这些臣子理论,将几个主要上疏的一一治罪。朝中一下安静下来,大臣们都知道朱棣发起怒来有多可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