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早年作品虽说拍得也很用心,但却很难让人看出他日后所能拥有的成就。他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观察才最终成长为一位艺术家的,并随之拥有了一种个人化的视觉。他那时拍的短片主要是纪录片,他还在1968年的毕业论文中将纪录片创作好好地拔高了一把:“现实是如此丰富、如此伟大、无与伦比,什么都不会重复,没有哪个镜头可以重来一遍,我们不必担心它的情节发展:每天它都会给我们带来新鲜与不凡的画面。现实是纪录片的出发点,这并非是一个悖论。我们只需完全相信现实自身的编剧能力就可以了。”[6]他还列举了一些人名,他们都乐于记录生活的复杂性,将剪辑看做一种创造过程,其中包括影评人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和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 Leacock)等。
卡吉米兹·卡拉巴奇(Kazimierz Karabacz)也是洛兹的老师,他在1958年拍过一部名叫《星期日音乐家》(Sunday Musicians)的纪录片,片长10分钟。这部作品一定给基耶斯洛夫斯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994年,当他被要求列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影片时,《星期日音乐家》成为其中唯一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名字。(他选出的其他九部影片是[排名不分先后]:费利尼的《大路》[La Strada]、肯·罗奇的《小孩与鹰》、布烈松[Bresson]的《死囚越狱》[A Man Escaped]、博·维德贝里[Bo Widerberg]的《婴儿车》[The Pram]、伊万·帕瑟[Ivan Passer]的《逝水年华》[Intimate Lighting]、塔可夫斯基[Tarkovsky]的《伊万的童年》[Ivan’s Childhood]、特吕弗的《四百下》[The 400 Blows]、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和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The Kid]。不过,他给英国《视与听》[Sight and Sound]杂志开具的名单中却又以托尼·理查森[Tony Richardson]的《一个长跑运动员的孤独》[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取代了《四百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