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國   》 第8節:天生奇才(4)      易中天 Yi Zhongtian

  事實上,羅貫中的移花接木也不是一點譜都沒有,郭嘉確實出過類似的主意。據《三國志?郭嘉傳》,袁紹死後,袁尚和袁譚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當時諸將都主張一鼓作氣滅了那兩個,郭嘉卻說不必,不如等着這兄弟倆自己打起來。郭嘉的分析是:袁尚和袁譚因為爭當接班人原本不和,他們兩個又各有各的謀士,因此勢必禍起蕭墻。如果我們逼急了,他們就會相濡以沫;我們不管他,他們就會鷸蚌相爭。所以,我們應該做出南徵劉表的態勢,等待他們的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果然,曹操的軍隊纔開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縣西),袁尚和袁譚就因為爭奪冀州大打出手,曹操也就坐收漁利。
  現在,我們已經不難看出郭嘉為什麽能料事如神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紹,看透了呂布,看透了孫策,看透了劉表,也看透了袁尚和袁譚,這纔敢迭出險招。也難怪曹操說郭嘉“見時事兵事,過絶於人”了。其實時事也好,兵事也好,說穿了都是人事。衹有精於人事,才能明於時事和兵事啊!
  郭嘉確實太會看人了。他不但看透了敵人,也看清了主人。曹操的表文說:“每有大議,臨敵製變。臣策未决,嘉輒成之。”可見郭嘉在做出判斷時,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幫助曹操下了决心。但這顯然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曹操的為人能夠讓郭嘉放心地去出謀劃策,出險招,出奇招。如果像袁紹那樣優柔寡斷又剛愎自用,志大才疏又嫉賢妒能,郭嘉的聰明才智就不會有用武之地。可見,郭嘉的成功,也是曹操的成功。這樣的成功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不難想象,赤壁之戰時,郭嘉如果在世,他也一定會出奇製勝,讓曹操轉敗為勝,化險為夷。這就是曹操要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原因。可惜那時郭嘉已經不在了,否則歷史恐怕得重寫,《三國演義》也得重來。因為郭嘉即便沒有“回天之力”,他和諸葛亮之間,也至少會有一場“智鬥”的戲好看。
  這樣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當然不會看不透劉備。事實上郭嘉和曹操一樣,也看出劉備是英雄,但他的意見卻似乎很矛盾。有人主張殺劉備,郭嘉說殺不得。曹操放走劉備,郭嘉又說放不得。《郭嘉傳》裴鬆之註引用了這兩種說法。《魏書》的說法是,有人對曹操說:“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問計於郭嘉,郭嘉說,有道理。但是,明公提寶劍而興義兵,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誠置信。即便這樣,也還怕招不來天下英雄。現在劉備這個英雄走投無路,來投靠明公,明公卻把他殺了。那麽,還有誰會願意追隨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絶四海之望,這可得想清楚了。《傅子》的說法則是,郭嘉主動去找曹操,說:“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但當時曹操“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就沒有聽郭嘉的。等到劉備公開背叛曹操時,曹操便“恨不用嘉之言”。
  對此,裴鬆之評論說:“《魏書》所云,與《傅子》正反也。”但我認為兩書其實並不相反。所謂“宜早為之所”,衹不過是要早作安排,未必就是要殺了劉備。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周澤雄先生的觀點。周澤雄認為,郭嘉的意見,是既不能殺,也不能放。怎麽辦?軟禁。但不知由於什麽原因,這一回曹操沒弄懂郭嘉的意思。也許這件事實在太敏感,郭嘉也不能說得太明白吧!畢竟,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們再怎麽看透人性,再怎麽神機妙算,也算不出劉備會時來運轉,更算不出世界上還有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這段歷史上,無疑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以前,我們卻一直看不到他的身影,聽不見他的聲音。這不能完全歸結於他的年輕。那個時代,少年英雄還少嗎?何況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已經非常成熟。這當然也不能歸結為他不想出山。要知道一個“每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是不會甘心“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顯然,諸葛亮是在觀望和等待。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在觀望時局,等待劉備的召喚。那麽,在當時衆多的英雄豪傑當中,諸葛亮為什麽就一眼看中了劉備呢?他那雙明察秋毫的眼睛,在劉備身上又看見了什麽呢?
  請看下集:慧眼所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第1節:青梅煮酒論英雄(1)第2節:青梅煮酒論英雄(2)第3節:青梅煮酒論英雄(3)第4節:青梅煮酒論英雄(4)
第5節:天生奇才(1)第6節:天生奇才(2)第7節:天生奇才(3)第8節:天生奇才(4)
第9節:慧眼所見(1)第10節:慧眼所見(2)第11節:慧眼所見(3)第12節:慧眼所見(4)
第13節:三顧茅廬(1)第14節:三顧茅廬(2)第15節:三顧茅廬(3)第16節:三顧茅廬(4)
第17節:隆中對策(1)第18節:隆中對策(2)第19節:隆中對策(3)第20節:隆中對策(4)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