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悟 成长的箴言:成就你一生的哲理故事   》 第8节:我心有主      刘海涛 Liu Haitao

  我 心 有 主
  编著/沈若
  洪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
  "何不摘梨以解渴?"有人便问。
  许衡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选自《品读人生:古今中外精彩哲理故事》,沈若洪编著,上海三联书店,23)
  让良心做主
  赏析/陈颖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精辟,寥寥数语就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也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修养。以对话的形式讲故事是本文表达的主要方式,不累赘,不拖沓,好读易记,细细品味,便得人生真谛,让读者受益良多。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名利所困。"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常人的行为大多数取决于个人的物质需求,只有在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后才奢谈什么仁义道德,在其眼光中所谓的仁义道德只是饭后茶余之际的一种谈资,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时首先抛弃的是道德原则。能否在利益面前坚持住自己平时的道德标准,这就是君子和伪君子的试金石。许衡心中的主,正是君子们所追求的道德规范--言行如一。
  习惯与自然
  让一份积极的态度、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一个人每天生活的习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习惯与自然
  原文/佚名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比如那只偶然尝了鲜血的老虎。
  (选自小故事网:http://www?3q3?net/)
  可怕的习惯
  赏析/陆金生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会,言明了做人的道理。作者以其独具特质的眼光,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有人说"留心处处皆学问"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本文给我们学习写作提出了很好的启示--细致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文中叙写的事情,也许我们都看在眼里,但都忽略了,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素材,捕捉灵感,将会使你在写作路上如鱼得水,突飞猛进。
  文章具有哲理性,读完了,我不禁陷入沉思:换位思考,如果让一份积极的态度,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了一个人每天生活的习惯,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好处呢?鲁迅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是呀,如果我们能每天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干事情时就不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很多行动将变得像一日三餐那样顺其自然。就这样简单。
  小花的依靠
  依靠的背后是软弱,因为依靠别人久了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心理,于是久而久之自己就失去了斗争的毅力。
  小花的依靠
  原文/友谊村
  有一朵看似弱不禁风的小花,生长在一棵高耸的大松树下。小花非常庆幸有大松树成为它的保护,为它遮风挡雨,每天可以高枕无忧。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伐木工人,两三下的功夫,就把大树整个锯了下来。小花非常伤心,痛哭道:"天啊!我所有的保护都失去了,从此那些嚣张的狂风会把我吹倒,滂沱的大雨会把我打倒!"远处的另一棵树安慰它说:"不要这么想,刚好相反,少了大树的阻挡,阳光会照耀你、甘霖会滋润你;你弱小的身躯将长得更茁壮,你盛开的花瓣将一一呈现在灿烂的日光下。人们就会看到你,并且称赞你说,这朵可爱的小花长得真美丽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军事谊文出版社
第1节:以己为镜第2节:把缺陷当作动力第3节:转弯第4节: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把它先装在心中
第5节: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第6节:完美的误区第7节:微笑的力量第8节:我心有主
第9节:依靠的背后是软弱第10节:休息两天第11节:学会合作第12节:言语的作用
第13节:学会换一个角度第14节:生活是一面镜子第15节:懂得为别人着想第16节:态度决定一切
第17节:握紧生命的纤绳第18节:诚实与珍珠第19节:成果来自磨难第20节:我能行
第21节:父爱就是让你学会克服与战胜第22节:靠自己第23节:宽大第24节:无须埋怨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