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百家讲坛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8)
张晓杰 Zhang Xiaojie
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杜甫、张孝祥,他们活得宽广,他们活得大气从容,他们也是我们的生命坐标。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峰峦。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登过泰山,发现登泰山有不同的路,从前面而上看到的摩崖石刻,你会深深地膜拜,崇敬地走上去感受一种励志,你会觉得天下己任。从后面走上去,风光郁郁,非常的漂亮。人生的道路需要你手脚并用,用身体去攀登,你觉得万物不计成本在天地之间生长着,那种美丽就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需要你用心参悟。五岳之尊怎么上,前面是儒家的路后面是道家的路,你就会发现“海到尽头天作岸”,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文化人格,从来不讲究征服,而是在自然中被成全、被托举。儒也罢,道也罢,古人先贤,不作为一种学术而存在,不作为一种学理而阐发,而作为一种快乐的因素,作为一种提升幸福的能力,毕竟每一个人掌握着自己的现在,掌握着自己的未来。
非洲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睿智过人的老酋长一生的预言没有说错过一件事,一个小伙子非常不服气,想了一个技巧的办法,找一个刚刚孵出的小鸟,放在背后,问老酋长说,这个小鸟是生是死?如果老人说这个是活的,这个小伙子一掐小鸟就会死的;如果老人说是死的,这个小伙子就不掐死它。但是老酋长微微一笑说,生命就在于你的手中。这是古人圣贤告诉我们唯一的答案,那么就让文化经典成为我们生命的字样,让我们每一个人成为心中最好的自己,以一种天地大道滋养我们生命的正气,毕竟生命就在于你的手中。
有人可能会问,读书还应该成为今天主要的内容吗?其实,我们今天准确地讲,阅读不仅仅在于读书,读书是阅读的一个部分,它是文化上的一些成笔,也就是说怎么把书读活。读书,如果我们刻意地去追求一个死问题,那么这个书是白读了,刚才我们说到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乐趣。当你觉得快乐的时候你会去多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经典成为自己生活方式,叫有效的学习导致形成的改变,所以读书绝不仅仅是头脑风暴,绝不仅仅是“入乎耳,而出乎此”。
也有人曾问我最看重自己多种头衔的哪一种?
我想我最看中的是教师。我是在30岁选定教师这个职业的,30岁之前我为自己的而立确立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志向。我作了两个方向:第一是到大学做老师,第二个是选这个学科为传媒。那时我学古典文学,到现在为止,觉得生活真正的快乐在于当老师。要勇于接触学生,是人际沟通,是伴随成长,用爱的交流,这是一种幸福。选择传媒是因为它是动荡的,所以传媒是正在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行业不会停止,勇于遭遇挑战,所以我选择教育和传媒这个职业。我认为人的职业有四层高下之分:最高的一层是你的职业让你有幸福感,你觉得这个行业成全你了,而你坚信由于你的优秀还可以成全这个行业,你的生命被提升,这个行业对你来讲有一种敬畏和崇高;第二种境界是虽然你没有那么高幸福感,但起码你有快乐,你可以说我有一定的职业,我每天有乐趣地把它做完;第三层是称之为职业化,你既可以不幸福,也不欢乐,但是你可以胜任,你可以按时去上班,你能够对得起工资和职称,不落后于人;第四个低于职业化,一个人想起自己的工作时就唉声叹气,今天会不会受批评等等。如果一个人处在第四层时,我认为这个职业可以换了,它耗费的不是你的时间而是生命的质量,最后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像开了盖的香水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选择一种职业,如果说第一层是可遇不可求,你起码应该选择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也就是说职业并不是我们渡过人生的一个心灵的载体。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当你能够做到心有万仁的时候,你可以理解“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是庄子的境界,所以我想一个人并不一定在职业化过程中不能享受生命,这是关于职业的回答。
有人问“什么是道不远人”,我们这里说的道并不一定是道家之道,而是儒道相济,所有朴素的真理永远贴近人心。真理永远不是板着面孔,以聱牙的面孔面对大家的。你看孔子讲“道者三,君子待人有三缄,一个人损者有三友,益者有三友”等等,你去遍翻《论语》,很多都是“三”,如此而已,因为他会把真理写得更好,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有时候怦然入心,有时候过而不改不叫过,君子治国如同日月之食,更是人之见之,他可以告诉你生活中有很多误区,告诉你生命中的效率。我们以前是以德报怨,别人对不起我,我还宽容他。孔子的学生说以德报怨如何?老师淡淡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老师告诉他说以直报怨,要以德报德呢。我们恰恰相反,有很多善良由于过分善良,丧失人生的底线,不懂得像保护世间任何真理一样保护善性,使得我们人生遭遇很多不应该遭遇的挫折,所以说圣人告诉你“以直报怨”就已经够了,这是人生的底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1)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2)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3)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4)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5)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6)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7)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8)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9)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2)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3)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4)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5)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6)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7)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8)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9)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0)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1)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