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杜甫、張孝祥,他們活得寬廣,他們活得大氣從容,他們也是我們的生命坐標。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峰巒。我不知道大傢是否登過泰山,發現登泰山有不同的路,從前面而上看到的摩崖石刻,你會深深地膜拜,崇敬地走上去感受一種勵志,你會覺得天下己任。從後面走上去,風光鬱鬱,非常的漂亮。人生的道路需要你手腳並用,用身體去攀登,你覺得萬物不計成本在天地之間生長着,那種美麗就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需要你用心參悟。五嶽之尊怎麽上,前面是儒傢的路後面是道傢的路,你就會發現“海到盡頭天作岸”,也就是說中國人的文化人格,從來不講究徵服,而是在自然中被成全、被托舉。儒也罷,道也罷,古人先賢,不作為一種學術而存在,不作為一種學理而闡發,而作為一種快樂的因素,作為一種提升幸福的能力,畢竟每一個人掌握着自己的現在,掌握着自己的未來。
  非洲流傳着一個故事,一個睿智過人的老酋長一生的預言沒有說錯過一件事,一個小夥子非常不服氣,想了一個技巧的辦法,找一個剛剛孵出的小鳥,放在背後,問老酋長說,這個小鳥是生是死?如果老人說這個是活的,這個小夥子一掐小鳥就會死的;如果老人說是死的,這個小夥子就不掐死它。但是老酋長微微一笑說,生命就在於你的手中。這是古人聖賢告訴我們唯一的答案,那麽就讓文化經典成為我們生命的字樣,讓我們每一個人成為心中最好的自己,以一種天地大道滋養我們生命的正氣,畢竟生命就在於你的手中。
  有人可能會問,讀書還應該成為今天主要的內容嗎?其實,我們今天準確地講,閱讀不僅僅在於讀書,讀書是閱讀的一個部分,它是文化上的一些成筆,也就是說怎麽把書讀活。讀書,如果我們刻意地去追求一個死問題,那麽這個書是白讀了,剛纔我們說到陶淵明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把讀書變為生活的樂趣。當你覺得快樂的時候你會去多讀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經典成為自己生活方式,叫有效的學習導致形成的改變,所以讀書絶不僅僅是頭腦風暴,絶不僅僅是“入乎耳,而出乎此”。
  也有人曾問我最看重自己多種頭銜的哪一種?
  我想我最看中的是教師。我是在30歲選定教師這個職業的,30歲之前我為自己的而立確立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志嚮。我作了兩個方向:第一是到大學做老師,第二個是選這個學科為傳媒。那時我學古典文學,到現在為止,覺得生活真正的快樂在於當老師。要勇於接觸學生,是人際溝通,是伴隨成長,用愛的交流,這是一種幸福。選擇傳媒是因為它是動蕩的,所以傳媒是正在溝通,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行業不會停止,勇於遭遇挑戰,所以我選擇教育和傳媒這個職業。我認為人的職業有四層高下之分:最高的一層是你的職業讓你有幸福感,你覺得這個行業成全你了,而你堅信由於你的優秀還可以成全這個行業,你的生命被提升,這個行業對你來講有一種敬畏和崇高;第二種境界是雖然你沒有那麽高幸福感,但起碼你有快樂,你可以說我有一定的職業,我每天有樂趣地把它做完;第三層是稱之為職業化,你既可以不幸福,也不歡樂,但是你可以胜任,你可以按時去上班,你能夠對得起工資和職稱,不落後於人;第四個低於職業化,一個人想起自己的工作時就唉聲嘆氣,今天會不會受批評等等。如果一個人處在第四層時,我認為這個職業可以換了,它耗費的不是你的時間而是生命的質量,最後你會發現你的生命像開了蓋的香水瓶。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選擇一種職業,如果說第一層是可遇不可求,你起碼應該選擇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也就是說職業並不是我們渡過人生的一個心靈的載體。
  莊子說“乘物以遊心”,當你能夠做到心有萬仁的時候,你可以理解“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這是莊子的境界,所以我想一個人並不一定在職業化過程中不能享受生命,這是關於職業的回答。
  有人問“什麽是道不遠人”,我們這裏說的道並不一定是道傢之道,而是儒道相濟,所有樸素的真理永遠貼近人心。真理永遠不是板着面孔,以聱牙的面孔面對大傢的。你看孔子講“道者三,君子待人有三緘,一個人損者有三友,益者有三友”等等,你去遍翻《論語》,很多都是“三”,如此而已,因為他會把真理寫得更好,不是讓我們死記硬背。有時候怦然入心,有時候過而不改不叫過,君子治國如同日月之食,更是人之見之,他可以告訴你生活中有很多誤區,告訴你生命中的效率。我們以前是以德報怨,別人對不起我,我還寬容他。孔子的學生說以德報怨如何?老師淡淡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所以老師告訴他說以直報怨,要以德報德呢。我們恰恰相反,有很多善良由於過分善良,喪失人生的底綫,不懂得像保護世間任何真理一樣保護善性,使得我們人生遭遇很多不應該遭遇的挫折,所以說聖人告訴你“以直報怨”就已經夠了,這是人生的底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