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
周兵 Zhou Bing
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局勢險惡,遷移文物勢在必行。行政代理院長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的承諾,並最終决定將文物遷往上海。
决定一出,周肇祥等人便放出話來,說衹要文物列車啓運,就會有人在鐵路沿綫埋炸彈,炸毀列車,同時還阻撓司機和搬運工人前往故宮運送文物。無奈之下,易培基衹得給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秘書長李宗桐打電報陳述原委,李嚮代理行政院長宋子文請示,宋又電告北平市長周大文,周大文派法警將周肇祥密捕,直到文物駛出北平10天之後纔把他放出來。
1933年2月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秘書吳瀛接到文物準備起運的通知,前往故宮待命。臨行前,妻子問他會去哪兒?他搖頭不能作答。不僅他不知道,當時的故宮人誰也說不清楚自己和國寶的最終去嚮。
2月5日中午,大批板車拖進神武門,日落時分,從紫禁城到車站開始全面戒嚴,文物在天黑以後正式啓運。沿途軍警林立,街上空無一人,除了板車急馳的轆轆聲,聽不到一點別的聲音。那時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去,從此關山萬裏,海天相隔,他們以及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七箱文物至今就再也沒有回到故地。
2月6日清晨,兩列火車從北平西站出發,開往浦口。18節車廂上裝着長三尺,寬、高各一尺半,浮貼着封條的兩千餘口木箱。木箱裏除故宮的珍貴文獻、書畫、檔案珍本外,還包括無價之寶——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列車開啓,沿途有各地方軍隊保護,車頂四周架機關槍,車廂內遍布持槍憲警。此外還有張學良的馬隊隨車馳聚,警戒護衛。除特別快車外,其餘列車都要讓道給文物列車先行。重要關口,車內熄燈。
這是國寶在長達十六年的遷徙中待遇最好的一次。此後條件日劣,再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可用以保護遷移的文物。雖如此,所有文物仍無一損毀或丟失。
為防日軍轟炸,列車繞開天津,由平漢綫轉隴海路再轉津浦綫,一路上衹在添水加煤時纔停車。車一停,押運人員趕快下車,把每列車廂上的封條檢查一遍。列車最終到達浦口後發現,由於此行倉促,浦口根本沒找到適合保存文物的地點,所有文物必須留在火車上,而火車上的條件不可能長期保存嬌貴的古籍善本、書畫文獻。負責押運的故宮人吳瀛、那志良和同事們心急如焚地等了足足一個月之後,纔收到將文物轉運上海的指示。
國寶最終存放於上海天主堂街仁濟醫院及四川路業廣公司內,北京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隨之成立。此後,又有包括瓷器、玉器、銅器、書畫、文獻、檔案等精品在內的四批文物陸續運到上海,前後總共5批合計19557箱。文物在上海保存了四年,其間還挑選了八十箱精華之物,前往英國舉辦“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轟動一時。
文物暫時脫離危險之後,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又繼續上演。數月前,國民黨元老張繼與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為國寶去嚮而引發的矛盾,以易培基獲勝告終。現在張繼夫婦又串通最高法院指控易培基私占故宮寶物,同時以妨害秘密罪控告吳瀛。張繼的後臺是汪精衛,易培基的後臺是吳稚暉、李石曾等國民黨正宗。雙方都搬出自己的後臺,兩人之爭演變成兩派之爭,最終張繼一方占了上風,易培基被迫引咎辭職,吳瀛攜傢眷黯然南下,新院長馬衡正式開始主持上海方面工作。
1936年11月,政府在南京朝天宮建成庫房,準備將存滬文物運至南京保存。12月,文物依然分作五批運抵南京,同時工作人員開始計劃舉辦大型展覽。沒想到第二年7月蘆溝橋事變,北平淪陷,8月,上海淪陷,南京危急。展覽一事被擱置,搶運文物至安全地帶的問題又被提到日程上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
|
|
名人推薦語 | 《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 | 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 | 《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 南遷避戰火 | 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 | 從大陸到臺灣(1) | 從大陸到臺灣(2) |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 | 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 | 馬衡的堅守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