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培训 》 全新品牌推广的快乐之旅:左公关右广告 》
第8节:用产品“谋杀”胶片(2)
韩志锋 Han Zhifeng
联想向来都是国人的骄傲,从抢占世界近15%的市场份额、位列世界PC产业第四到收购IBM全球PC业务,再到成为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它的每一个成就都代表着中国品牌的崛起。
但实事求是地讲,在2007年之前,联想的成就被普遍认为是营销和特定企业文化的成就,并不是创新的成就,在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上,联想依靠的是其他更加务实的做法,而非投入产出期较长的“创新产品”。
然而,在2007年,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化源自“祥云”——这个联想团队为奥运设计的火炬方案。因为它创造了太多的第一:
第一个源自我国的奥运会火炬接力合作伙伴设计的火炬。
第一个用“纸包住火”的火炬设计。
第一个将我国祥云推向世界的设计方案。
最漂亮的火炬设计。
“祥云”从来自全球众多创意高手的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本身就是联想设计实力的体现,而34个人组成的设计团队也让我们可以相信,联想的创新力不只是一时的,而且持久的。
正因为如此,当带有祥云图案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脑上市时,许多的媒体给予广泛报道,而同时消费者更是以购买表达了对联想的认可。
当然,联想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国际奥委会TOP合作伙伴的身份,所做的诸如“奥运火炬手选拔”、“奥运知识千里行”等创新性活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反观其他国内的奥运会赞助商,一些品牌的推广操作,就像很多人住五星级饭店一样,花了钱却没享受到其应有的服务和权益。
如果打破我们心中的陈规旧律——创新只属于被称之为高科技产业的IT、电子、汽车、新材料等行业,放眼一些传统的行业,同样会发现它们也并非总在“墨守成规”中“踟蹰独行”,创新实际上在任何行业都存在。
另一种奥运创新
在阿迪达斯的成功史上,有一段历史在中国鲜为人知。
阿迪达斯产品真正扬名世界是在它第二次与奥运会结缘之时。
1936年,第10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阿迪达斯公司抓住自己是奥运会东道国厂商的优势,发明了专供短跑的运动钉鞋。
这种鞋拥有质感绝佳的全纹皮与鹿皮鞋面,镀铬的细节处理更让鹿皮鞋现出完美的价值感。在脚跟与前脚掌之间的部分特别设计有小孔以增加透气性,鞋带处也专门增加了一层鞋面以使鞋带在激烈的比赛中不易松脱。发泡棉加上莱卡人工弹性纤维的鞋领设计,可以完全地服贴穿着者的脚,使这双鞋拥有了绝佳舒适性。鞋后脚跟处专门安装了高科技碳纤维片以此提供了对脚踝额外稳定支撑。全脚掌的整片气垫直接坐落在鞋垫下方,同时在这片全长气垫下,后脚跟处还加上另一片,这种两层薄型气垫设计必定为足后部提供了绝佳避震性。
鞋面包覆着轻量的中底,鞋面与中底以缝线透过手工紧密缝合着,造型简单、耐用性佳,同时令脚部有绝佳驾驭骑乘的感受。鞋底鱼骨纹刻痕,提供不论是横向或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抓地力。有着镀铬飞人标志的片隔开了前后脚掌的硬橡胶外底。硬橡胶往上延伸包覆着后脚跟稳定片,提供后脚跟与脚踝额外保护的设计灵感源自于对传统赛车鞋的设计。鞋跟处夸张的九个圆点,与鞋头精细的“洛比乌斯圈”相互呼应。
奥运会前夕,阿迪达斯找到极有希望夺冠的欧文斯,并向他保证这种鞋对他的比赛肯定有利,但一开始就被欧文斯拒绝。于是阿迪又建议他在赛前训练中试穿。结果,欧文斯感觉很好,就同意在奥运会比赛中使用了阿迪达斯的运动钉鞋,他最终连夺四枚金牌,此事震惊了世界。阿迪达斯随之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在体育用鞋中脱颖而出。
产品创新的“光环效应”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柯(Edward Lee Thorndike)曾做过一个试验,要求被测试的军官根据智力、体格、领导能力和性格等特征给其下属打分。结果发现,在某一特征上得分最高的军人,他的其他项目得分也会普遍较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环效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第1节:品牌定位“新”思维(1) | 第2节:品牌定位“新”思维(2) | 第3节:品牌定位“新”思维(3) | 第4节:品牌定位“新”思维(4) | 第5节:品牌定位“新”思维(5) | 第6节:品牌定位“新”思维(6) | 第7节:用产品“谋杀”胶片(1) | 第8节:用产品“谋杀”胶片(2) | 第9节:用产品“谋杀”胶片(3) | 第10节:用标准教化消费(1) | 第11节:用标准教化消费(2) | 第12节:用标准教化消费(3) | 第13节:用标准教化消费(4) | 第14节:内 外 兼 顾(1) | 第15节:内 外 兼 顾(2) | 第16节:内 外 兼 顾(3) | 第17节:内 外 兼 顾(4) | 第18节:品牌推广的多元化传播(1) | 第19节:品牌推广的多元化传播(2) | 第20节:品牌推广的多元化传播(3) | 第21节:品牌推广的多元化传播(4) | 第22节:公关中的“瞎子摸象”优势(1) | 第23节:公关中的“瞎子摸象”优势(2) | 第24节:公关中的“瞎子摸象”优势(3)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