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8節:論仁愛(5)
李鍌 Li Xian
①當仁遇到行仁之事。
②不讓於師不必對師長謙讓。
析論
弟子對於師長凡事都必須尊敬,都必須謙讓,所以有師長在,處處註意禮貌,處處以師長為先。但是唯獨行仁之事,孔子卻告訴我們"不讓於師"。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我們不尊師,而是認為行仁之事是出之於本心的,比尊師更具急迫性,就好比我們看到一個人要掉到水裏去,我們不能因為有老師在而不急於去拯救他,要知道救命是不能謙讓的。所以行仁宜勇,無須謙讓,況且老師也會樂見學生勇於行仁。因為這也是一種"盡己之心"的表現。從這一章裏,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思想所註重的實質意義。
(十二)
子曰:"志士仁人①,無求生以害仁②,有殺身以成仁③。"(《衛靈公》第一五·八)
章旨
孔子言志士仁人視仁德重於生命。
註釋
①志士仁人有高尚志嚮節操與道德的人。
②求生以害仁為苟且求活命,而拋棄操守,損害仁德。
③殺身以成仁犧牲生命,而成全正義、仁德。
析論
人的一生中,多處於正常的情境,但有時也會遇到非常的情境。在非常的情境下,對於生命的詮釋就和正常情境不同,這時精神意義往往會高過於實質生命,轟轟烈烈的犧牲,就毫不勉強,所以古來忠烈之士能為國殉難,保衛傢園。若在危急存亡關頭,衹求腆顔苟活,則活着為人唾棄,生不如死,死後遺臭萬年。故有志之士不屑為,仁德之人不忍為也。
宋代文天祥戰敗,為元兵所俘,拘燕京三年,終不被利誘,不為威屈,作"正氣歌"以表明心志,從容就義。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正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表現,文天祥不愧是個志士仁人。
(十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②。仁者安仁③,知者④利仁⑤。"(《裏仁》第四·二)
章旨
孔子言仁者不因環境失其本心,易其所守。
註釋
①久處約指長久處於貧賤窮睏的環境中。約,指貧賤窮睏。
②長處樂指長久處於富貴安樂的環境中。樂,指富貴安樂。
③安仁指安心在仁道上,自然地依仁道而行。
④知者指有智慧的人。知,音zhì,通"智"。
⑤利仁知道仁道可以利人利己而努力實踐。
析論
俗話說:"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會如此的人,都是因為內心缺乏了堅定的修養,尤其是缺乏仁德的觀念。由於不仁德,就無法愛人,內心衹有私利,所以孔子要我們提高警覺。唯有仁德的人才能安於仁,至於知者,因能明辨利害,也會行仁,雖不及仁者,然亦能修德,進而有利於社會國傢,仍值得贊許。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個"仁"字,顔回是孔門最傑出的學生,也是奉行仁道最努力的學生。孔子曾稱贊顔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真是賢良啊,顔淵!吃一小筐飯,飲一瓢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人人受不了這種苦,顔淵卻不曾喪失他的快樂。真是賢良啊,顔淵!)(《雍也》篇)這正是可以久處約的表現,難怪孔子會那麽疼愛他。
有些人"為富不仁",那是富有人傢自恃自傢的財富,不知貧窮人的睏難,然後以自己的財富標準,為所欲為,不顧窮人的處境;或者是富貴人傢的子弟,不知道賺錢的睏難,憑着父母所給予的財富,任意花費,絲毫不知愛惜,甚至産生花錢可以消災的錯誤觀念。為所欲為,當然會做出不仁的事情來,然後惡性循環,為富不超過三代,這正是"不仁者不可以長處樂"的現象,所以孔子要我們無論"處約"或"處樂",都要懂得"安仁"、"利仁",是多麽有道理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