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最具争议的作家:浩然口述自传 》
文革后:活着与死去一纸之隔(5)
浩然 Hao Ran
郑实 Zheng Shi
谁知,《金光大道》再版引发了一些人的批评。据我所知批评我的人年轻的居多,我猜不出原因。再之后,由于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引发了更多的攻击。在发表出来的采访记中,有一段话说:
我是不是一个作家,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怎样从一个祖辈为农民的平民百姓,竟然干起文学这一行。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的,除了前苏联有过高尔基之外,其他国家还不曾听说过。我从一个只读过三年小学的农民,靠党给予的机会,经过八年业余文化学习,掌握了大学专门课程,最终由中国作协的秘书长、党组书记郭小川当介绍人,成了组织上承认的、名正言顺的作家。
我想这是个奇迹,亘古未曾出现过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农民。由于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是“农村包围城市”,因此,生活在农村的我就参加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我成了实施包围城市战斗的一员。农民政治上解放我解放,农民经济上翻身我翻身,农民文化上提高我提高。我站在前列,在向文化进军的农民中间我是一个代表人物。
我不是蟊贼,不是爬虫,而是一个普通的文艺战士,一个有所贡献、受了伤的文艺战士。迄今为止,我还从未为以前的作品后悔过。相反,我为它们骄傲。我认为在“文革”期间,我对社会、对人民是有积极贡献的。
“文革”开始,正是我的创作走向成熟时期。现在我对那时的处境无可奈何地总结一句话:没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就没有我,如果革命不如此干,我比现在好。我会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会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优越条件,发挥我的天赋、热情,艺术上会有更高的升华。然而,当时我整日处于矛盾状态中,我被歪曲、被利用,还要常常自发地在自我头脑中闹革命!但尽管如此,我认为在“文革”期间,我对社会、对人民是有积极贡献的。
第一,我的两部作品坚持写生活写人物,写人情世态,对当时流行的创作之风——《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等“小说样板”是个迎头痛击。第二,他们推行“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我当时没有认识到是阴谋,总觉得有些人对毛泽东思想有片面的歪曲。比如“三突出”,光强调写作时的“三突出”,不全面、不正确,应当从深入生活开始就强调“三突出”。所以我到处讲深入生活,谈深入生活的体验,写上百篇谈深入生活的文章。在那时的文坛上,这形成了另一种声音,一种新鲜的、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对当时的文艺界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在当时的形势下,我没有利用我在社会上的影响,搞任何整人的勾当,没搞任何歪门邪道,没有顺应一些“样板”的路子,顺水推舟地沿着他们开出的路子往前推进,而是本着自己的理解,尽力地坚持正确的方向。
在中国展开对极“左”路线进行揭批清理之初,国际上一次讨论中国文学现状的会上,有一位外国评论家说,那时只有浩然的小说创作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在中国到处是一片彻底否定我的浪潮中,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很欣慰。想到我们国内,最了解中国当时情形的中国人,对这些却视而不见,实在可悲!
当时受到观念和水平的限制,有些东西不太恰当,特别是《金光大道》强化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淡化了一些东西,但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时的社会和人,那时人们的思想情绪。
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金光大道》,不是从艺术技巧上,而是从个人感情上。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一直想用笔给农民树碑立传,《金光大道》圆了我的梦。
这些话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我忘记了自己原话是怎么说的,大概意思可能如此,但有些词和说法不太符合我说话的口气,两个记者采访后,文章登报前,我没有看过原文。攻击我的人说,浩然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大言不惭、自我吹嘘、自我膨胀的奇迹。我想自己有说话不谨慎的地方,但恐怕不会称自己为奇迹。“奇迹”之争使我心情不好,换了任何一个人在我这种处境也是一样。但我不想加入到争论中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天津人民出版社 |
|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1)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2)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3)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4)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5)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6)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7)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8)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9)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10)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11)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12)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13) | 还不知悲苦忧愁的童年(14) | 农村生活:从孤儿到户主(1) | 农村生活:从孤儿到户主(2) | 农村生活:从孤儿到户主(3) | 农村生活:从孤儿到户主(4) | 农村生活:从孤儿到户主(5) | 农村生活:从孤儿到户主(6) | 看书:少年时代的“蠢事”(1) | 看书:少年时代的“蠢事”(2) | 看书:少年时代的“蠢事”(3) | 看书:少年时代的“蠢事”(4)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