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79節:江漢湯湯,問鼎中原唱大風(8)
劉緒義 Liu Xuyi
公元前656年春,在經充分準備之後,齊桓公親率齊、魯、宋、衛、鄭、陳、許、曹八國聯軍約千餘輛戰車,浩浩蕩蕩南下伐蔡。八國大軍剛剛抵達蔡國境內,蔡崩,軍民不戰自散。聯軍隨即繼續興師南下問罪於楚,直抵楚國北境。楚國突遭八國聯軍入侵,也不甘示弱,楚成王和鬥子文立刻進行全民動員,楚將屈完率大軍北上迎擊。齊、楚這兩個超級大國第一次真真正正的兵戎相見,雙方十數萬之衆荷槍實彈,對郅於楚國北塞陘山(今河南漯河市東)之下!
楚使到達聯軍大營後,嚮齊桓公詢問伐楚的理由:"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你齊桓公住在山東(北海),我楚國住湖北(南海),千裏之遙,真正是風馬牛不相及,你老人傢千裏迢迢帶着這麽一大幫人開着戰車跑到我的地盤上來,什麽意思啊?
面對楚國的質問,齊國方面當然要給出回答,回答此次伐楚的理由何在,這叫做師出有名。管仲代齊桓公嚮楚使列出了三大興兵理由:一、我齊太祖姜尚當年受周天子的特令,"五侯九伯,汝實徵之",也就是說我有尚方寶劍,想徵哪裏就徵哪裏,你楚王管不着;二、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二、昭王南徵而不復。意思是楚國沒有按規定進貢包茅給周王室,害的周王連釀酒的東西都沒有了;其次是當年周昭王南徵死於漢江,沒能安然返回,我現在問你要人。
其實這三條理由都不成立。第一條,西周開國之初周天子賦予姜太公的特權,那是陳年往事了,現在都什麽年代了啊,還翻這個老黃歷?再說姜太公有這個特權,又不等於你齊桓公仍有這個特權,無非是顯示一下齊國的老資格罷了。第二條,不嚮周天子納貢,更是莫明其妙,你齊桓公什麽時候也嚮周天子進貢過呀?再往天下看看這個時候有幾個諸侯像以前那樣畢恭畢敬地定期嚮周天子納貢?第三,昭王南徵沒有回去,那同樣是老黃歷了,他到我楚國來,又不是我不讓他回去,他自己要掉進水裏,誰管得着啊。真正的理由無非兩條:一是楚國自尊為王,公然與周天子叫板;二是"漢陽諸姬,楚實盡之",這是不給我齊桓公這個霸主面子。但是這兩條理由卻是齊國萬萬不能說出口的,前者是因為楚國自視蠻夷,儼然獨立於中原正統諸國之外,加之之前曾兩次稱王,當時齊國當時也都裝聾作啞,此時也不便提及;後者則是齊楚之間爭地盤的緣由,齊也是不好意思講出來的。衹好甩出前面三條理由來,衹等楚人接招。
所謂"箭來碑擋,弓開弦斷",齊人怎麽鋒來,楚人就會怎麽攖其鋒。楚使回答說:沒有按時進貢是我們的過錯,我們會立刻補上的。至於昭王為什麽沒有安然返回,還是請你到河邊去打聽打聽吧。楚使的態度非常明確,承認你齊國有想尚方寶劍,也承認我未嚮周王進貢有錯,但這時問題都不足以你興師動衆,我知錯就改還不行啊。同時斷然否認了自己與昭王南徵不返有任何瓜葛。
經過此番交涉,齊、楚雙方相互打探了對方的虛實,齊國未能給出足夠的伐楚理由。迫於楚軍全數北上迎戰的壓力,八國聯軍暫後撤至召陵(今河南郾城東)駐紮。齊、楚雙方一方面在對峙,另一方面也在尋找妥協的辦法。經過幾番磋商,雙方同意訂盟媾和。
楚國派出大將屈完代表楚成王北上召陵聯軍駐地,與齊桓公舉行首腦峰會,商討會盟事議。
屈完來到召陵,為了展示軍威,齊桓公請屈完與他同車檢閱諸侯三軍。後來國傢元首出訪外國,也都搞這個儀式,大概就淵源於這個時候吧。一邊檢閱軍隊,齊桓公一邊嚮屈完炫耀道:"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剋?"屈完毫不畏懼,哈哈大笑,針鋒相對地:"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之。"輕輕一語把齊桓公射來的箭擋了回去。楚國占有南陽盆地之後,曾為了抵禦當地的戎患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成東、北、西三面有規則方形的長城,此城唯有面嚮楚國本土的南段不修,故稱方城。如果齊國率軍南下進入湖北境內,其軍若欲攻打郢都則必須跨過漢江天險,到時位於河南南陽的方城就將完全處於聯軍北方。楚國軍民自當以漢江天險阻擊聯軍,方城守軍南下攻其側後,聯軍必將身陷前後夾擊。若是聯軍先攻方城,則方城易守難攻,楚國本土之軍亦可北上支援。楚國憑藉天陷地理,再加軍民同心,齊桓公軍隊再多,也未必能取勝。這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你齊國固然勢大,高科技裝備齊全,但我也可以像伊拉剋那樣,和你打打巷戰或者遊擊,你儘管人多武器好又有什麽用呢?看誰耗得起。
齊桓公權衡得失,最終做出妥協,同意與楚媾和,與屈完簽訂了盟於召陵,史稱齊楚召陵之盟。楚國暫切隱忍,表示不再北上攻打中原諸國。八國聯軍隨即北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