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79节:江汉汤汤,问鼎中原唱大风(8)      Liu Xuyi

  公元前656年春,在经充分准备之后,齐桓公亲率齐、鲁、宋、卫、郑、陈、许、曹八国联军约千余辆战车,浩浩荡荡南下伐蔡。八国大军刚刚抵达蔡国境内,蔡崩,军民不战自散。联军随即继续兴师南下问罪于楚,直抵楚国北境。楚国突遭八国联军入侵,也不甘示弱,楚成王和斗子文立刻进行全民动员,楚将屈完率大军北上迎击。齐、楚这两个超级大国第一次真真正正的兵戎相见,双方十数万之众荷枪实弹,对郅于楚国北塞陉山(今河南漯河市东)之下!
  楚使到达联军大营后,向齐桓公询问伐楚的理由:"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你齐桓公住在山东(北海),我楚国住湖北(南海),千里之遥,真正是风马牛不相及,你老人家千里迢迢带着这么一大帮人开着战车跑到我的地盘上来,什么意思啊?
  面对楚国的质问,齐国方面当然要给出回答,回答此次伐楚的理由何在,这叫做师出有名。管仲代齐桓公向楚使列出了三大兴兵理由:一、我齐太祖姜尚当年受周天子的特令,"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也就是说我有尚方宝剑,想征哪里就征哪里,你楚王管不着;二、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二、昭王南征而不复。意思是楚国没有按规定进贡包茅给周王室,害的周王连酿酒的东西都没有了;其次是当年周昭王南征死于汉江,没能安然返回,我现在问你要人。
  其实这三条理由都不成立。第一条,西周开国之初周天子赋予姜太公的特权,那是陈年往事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啊,还翻这个老黄历?再说姜太公有这个特权,又不等于你齐桓公仍有这个特权,无非是显示一下齐国的老资格罢了。第二条,不向周天子纳贡,更是莫明其妙,你齐桓公什么时候也向周天子进贡过呀?再往天下看看这个时候有几个诸侯像以前那样毕恭毕敬地定期向周天子纳贡?第三,昭王南征没有回去,那同样是老黄历了,他到我楚国来,又不是我不让他回去,他自己要掉进水里,谁管得着啊。真正的理由无非两条:一是楚国自尊为王,公然与周天子叫板;二是"汉阳诸姬,楚实尽之",这是不给我齐桓公这个霸主面子。但是这两条理由却是齐国万万不能说出口的,前者是因为楚国自视蛮夷,俨然独立于中原正统诸国之外,加之之前曾两次称王,当时齐国当时也都装聋作哑,此时也不便提及;后者则是齐楚之间争地盘的缘由,齐也是不好意思讲出来的。只好甩出前面三条理由来,只等楚人接招。
  所谓"箭来碑挡,弓开弦断",齐人怎么锋来,楚人就会怎么撄其锋。楚使回答说:没有按时进贡是我们的过错,我们会立刻补上的。至于昭王为什么没有安然返回,还是请你到河边去打听打听吧。楚使的态度非常明确,承认你齐国有想尚方宝剑,也承认我未向周王进贡有错,但这时问题都不足以你兴师动众,我知错就改还不行啊。同时断然否认了自己与昭王南征不返有任何瓜葛。
  经过此番交涉,齐、楚双方相互打探了对方的虚实,齐国未能给出足够的伐楚理由。迫于楚军全数北上迎战的压力,八国联军暂后撤至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驻扎。齐、楚双方一方面在对,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妥协的办法。经过几番磋商,双方同意订盟媾和。
  楚国派出大将屈完代表楚成王北上召陵联军驻地,与齐桓公举行首脑峰会,商讨会盟事议。
  屈完来到召陵,为了展示军威,齐桓公请屈完与他同车检阅诸侯三军。后来国家元首出访外国,也都搞这个仪式,大概就渊源于这个时候吧。一边检阅军队,齐桓公一边向屈完炫耀道:"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惧,哈哈大笑,针锋相对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轻轻一语把齐桓公射来的箭挡了回去。楚国占有南阳盆地之后,曾为了抵御当地的戎患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成东、北、西三面有规则方形的长城,此城唯有面向楚国本土的南段不修,故称方城。如果齐国率军南下进入湖北境内,其军若欲攻打郢都则必须跨过汉江天险,到时位于河南南阳的方城就将完全处于联军北方。楚国军民自当以汉江天险阻击联军,方城守军南下攻其侧后,联军必将身陷前后夹击。若是联军先攻方城,则方城易守难攻,楚国本土之军亦可北上支援。楚国凭借天陷地理,再加军民同心,齐桓公军队再多,也未必能取胜。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齐国固然势大,高科技装备齐全,但我也可以像伊拉克那样,和你打打巷战或者游击,你尽管人多武器好又有什么用呢?看谁耗得起。
  齐桓公权衡得失,最终做出妥协,同意与楚媾和,与屈完签订了盟于召陵,史称齐楚召陵之盟。楚国暂切隐忍,表示不再北上攻打中原诸国。八国联军随即北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