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
九重城闕煙塵生(3)
梅毅 Mei Yi
此後,高仙芝一帆風順。他又於天寶九年(749年)率大軍討伐親附吐蕃的石國(今巴基斯坦北部),大獲全勝,俘其國王而歸。兩番徵伐,使唐朝在中亞地區的威望達到頂峰,也使高仙芝本人的威名響震西域,連吐蕃和大食帝國也贊稱這位唐朝大將為“山地作戰之神”。唐朝拜高仙芝為開府儀同三司、右羽林大將軍,並於天寶十四年封其為密雲郡公。
安祿山反範陽。唐廷以玄宗第六子榮王李琬為討賊元師,高仙芝為副元師。也是天命示警,李琬上任纔數日,就得暴疾而薨,衹剩高仙芝一個人獨挑大梁。雖然惶急之下招募了數萬軍卒,但都是些不諳戰陣的市井俗人,真正的烏和之衆。同時,玄宗又派高仙芝的老搭檔大太監邊令誠為監軍。天寶十四年陰歷十二月,玄宗親臨勞軍,大軍開拔。陰歷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敗訊傳來。十三日,安祿山打敗封常清,攻陷東京洛陽。
在逃往陝州路上,封常清不忘告誡高仙芝:“纍日血戰,賊鋒甚銳。現在潼關無兵,如果狂寇乘勝奔進,京師就危急了,應該急回潼關嚴守。”於是兩將率兵搬取太原倉錢絹,分給將士,剩下的就一把火燒個精光,免得留下資敵。“俄而賊騎繼至,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無復隊伍。”雖如此,高仙芝已奔至潼關,修繕城防。安祿山騎兵大至,看見城堅池深,無可奈何捨潼關而去。此次潼關不失,誠為高仙芝的莫大功勞。
至此,再插表一下另一個“悲劇英雄”封常清。
封常清,本蒲州人。由於他外祖父犯罪,被流放安西。封常清父母雙亡,隨外祖父一起流放,自小就生長於安西。老頭子被派守鬍城南門當門卒,仍舊不改讀書舊習,常常讓外孫封常清坐在城門樓上,手把手教他讀書識字。積年以來,封常清也博覽群書。後來外祖父老病而死,封常清孤貧無依,默默軍中,一直到三十多歲還衹是個普通軍士。
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時,高仙芝任都知兵馬使,每次出門都有隨行副官三十多人跟從,衣甲鮮明,氣宇軒昂。封常清“慨然發憤”,進帳報名要當高仙芝隨從副官。高仙芝定睛瞧看,見來人身形瘦小,走路也一瘸一拐,相貌寢陋,當時就斷然拒絶。轉天,封常清又進帳報名,高仙芝很不耐煩,“我隨行副官人數足夠,何煩復來1封常清也火了,說:“我傾慕您的英明高義,願於左右伺候以聽驅遣。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明公您怎能這樣拒絶我埃”高仙芝仍然沒有答應。封常清果然有毅力,天天“晨夕不離其門,凡數十日”,死纏爛打,高仙芝煩透了,就任他為隨從副官。
唐玄宗開元年間,達奚部落背叛唐廷,整個部落自黑山往北嚮碎葉方向逃奔。夫蒙靈察受命,派高仙芝率兩千騎兵晝夜兼程,於綾嶺半路邀擊。達奚部落一路奔跑,人馬疲極之時,忽遇身着黑甲、手持陌刀、跨下駿馬的唐軍,嚇得魂飛魄散,紛紛為刀下之鬼,整個部落幾乎被一鍋端掉,衹跑出幾個人。破敵之後,封常清在軍帳中為高仙芝寫“奏捷書”,文筆精審,把唐軍一路上的行軍路綫、卻敵方略、戰鬥過程等等詳情渲染刻畫,事事周全,“仙芝大駭異之”,由此纔對封常清颳目相看。
高仙芝回軍後,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派人喚高仙芝入帳領取唐廷的賞帛。未等進師帳,夫蒙靈察的兩個高級參謀劉眺、獨孤峻就迎前問高仙芝:“前幾日傳來的奏捷書是誰寫的?您手下怎麽會有這樣的人才1高仙芝連忙講出封常清的名字。隨即,封常清這麽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隨從副官被請入節度使大帳,與夫蒙靈察的幾個高級參謀坐在一處,歡笑言語如舊相識一般,“至此人方異之”,全營上下都對封常清另眼相看。以此役為進升契機,封常清得授“判官”(軍中高級參謀)一職,逐漸以軍功不斷升職。
唐玄宗天寶六年,在高仙芝擊破小勃律的戰役中,封常清也是有功之將。高仙芝代替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後,推薦封常清為節度判官。不久,朝廷加授封常清朝散大夫,專職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務。高仙芝每次有重大軍事行動,全賴封常清留守後方,保障一切徵討所需的後勤給養。恰恰纔為所用,封常清又才學不俗,明敏果决,成為高仙芝不能暫失的左膀右臂。
高仙芝乳母有個兒子名叫鄭德詮,在軍中為郎將,自以為是節度使的“幹弟弟”,從前又常見封常清以隨從副官身份常常侍立趨走於“幹哥哥”身邊,很不把封常清當回事。有一次,封常清外出回營,衆將都迎前馬上施軍禮,惟獨鄭德詮打馬從封常清馬頭前突過,理也不理。
封常清回到府衙,派人把鄭德詮喚入。衙中有門數重,鄭德詮每過一門,身後就“咣當”一聲大門緊閉,着實讓這個小子心中暗驚不校鄭德詮走到議事廳,封常清從座位上站起,說:“我出身寒微,想當初為了一個隨從副官的職位,多次到節度使(高仙芝)府前哀乞,這些事情難道你不知道嗎?現蒙賞遇,朝廷命我為留後使,郎將你竟如此無禮,大庭廣衆之下,又有朝廷中使在,對我如此凌侮!沒辦法,郎將你要暫死以肅軍容1未等回話,帳下軍校一擁上前,按在地上對鄭德詮行大杖六十,杖杖加力,鄭德詮未嚎叫數聲就昏絶,面朝地被人拖曳出去扔在府門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黃金時代的凋零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2)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3)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4)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5)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6)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7)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8)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9)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0)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2)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3)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4)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5)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6)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7) | 時來天地皆同力(1) | 時來天地皆同力(2) | 時來天地皆同力(3) | 時來天地皆同力(4) | 時來天地皆同力(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